扬子行动探访民工源 阜阳春运零距离看民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08:42 扬子晚报

  

扬子行动探访民工源阜阳春运零距离看民工

  2007年2月26日,大年初九。安徽阜阳火车站刷新了建站以来单日发送旅客的最高纪录,客流量达到了7.3万人,其中9成是民工。

  2006年,安徽阜阳的民工劳务输出203万人,是当之无愧的“全国4大民工输出源头之一”,也是华东最大的民工源输出地。而阜阳火车站则是京九线乃至全国的重要铁路枢纽,青阜、商阜、阜淮、阜九、漯阜等5条铁路线在此交汇。

  民工春运看阜阳。透过春运的人流,本报特派记者在阜阳观察民工春运之变,观察春运中的民工们给前方的城市和身后的乡村,以及他们自身带来的种种变化。

  阜阳站之变折射春运之变

  昨天上午8点,走出N512次列车,穿过出站通道,记者立刻便领略到了阜阳火车站的“壮观”。

  见过了京、沪、宁等城市火车站的记者,并不会因为阜阳站的“大”而吃惊。真正令人咋舌的是这里的站前广场——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广场被封闭用作了旅客集结区,在其数十个防雨候车棚之外的空地上,广东、杭甬、上海、北京四大方向被以不同颜色分区,成千上万的旅客在各自的区域内列队候车。

  “10多年下来,阜阳站变化太大了。”阜阳站党办王主任告诉记者,1970年建成通车的阜阳站不过是皖北青阜线一个二等站,1993年民工潮涌起时,过往的旅客列车每天只有6对,候车室仅能容纳300多人,年发送旅客151万人。如今的阜阳站,年发送旅客超过600万人,其中仅春运40天发送的旅客就近140万人。

  因为运力问题,当年谈“春运”色变的不仅是铁路部门。外出打工已是第15年的阜阳界首人、48岁的郭德义想起10多年前的春运仍觉得心寒:万把人挤在通道上,买票的队伍排到上千米,即使这样也很难买到一张车票,“1995年,为了买一张去广州打工的火车票,我大雪天里在站外蹲了两天两夜。”

  “去年春运40天,阜阳站增开始发临时客车623列,今年这个数字还得更多。‘出门坐火车,省时省钞票;到了阜阳站,就能走得掉’已成为阜阳老百姓的口头禅。”说这话的是阜阳站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小郑。但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25岁的小伙子罗旭,老家在河南周口的他已连续5年到常州打工,“每年都从阜阳走。火车站离家100多公里,以前总是一下车就把回程票买了,今年听说去常州加开了好多车,还有民工专列,就没着急先买票,今天收拾收拾过来,果然买到了票。”

  “只要不挑剔,起码站票能有保证。”小郑对记者拍胸脯。

  ■民工潮第一波

  早走早挣钱 急踏返城路

  阜阳站工作人员小郑告诉记者,每年的大年初三、初六、初九包括正月十六都是站上的出客高峰。阜阳颍上县村民何日魁的说法是,“逢9而走是阜阳的旧俗,本意是讨个好意头,期望在好日子外出打工能多挣钱,代代相传便沿袭了下来。”

  7.3万旅客,6万余民工,他们除了迎俗而出,更多的是相时而动。记者了解到,从正月初一开始,便有民工开始陆续返城。“早一天去,也许会早一天找到工作。”阜阳市阜南县34岁的王庆化几年来一直在温州打工。“本来按照厂里的规定,再过10天半月去都行。可我年底回来时因为工钱的事和老板闹翻了,今年必须得早点去找份新活。现在都算晚了,我几个老乡今年第一次出门打工,初三就走了。”

  和他们相比,家住阜阳开发区的23岁小姑娘罗玲玲急着返城的原因可特殊了不少。2005年底,她到苏州一对老夫妇家做保姆,一年多下来和老两口“感情很深”。罗玲玲说,“春节前是阿姨找人给我买的票,送我上车。前几天阿姨打电话来让我赶紧回去,她还专门让人到火车站接我呢。”

  在广场上转一圈下来,记者发现像罗玲玲这样被人“逼”进城的打工者还有不少,其中不乏家政、保姆这些“不可或缺”的行业,而最有趣的是一位叫李家强的中年男子,他和妻子在宁波开了家织补铺,几天来有许多老主顾打来电话催他们开业,“回去有的忙了。”夫妻俩笑着说。

  ■民工潮第二波

  接活早有预约 在家多留几天

  “根据往年经验,另一波民工返城高峰会在元宵以后出现。”记者在采访罗玲玲、李家强等人时得知,他们村里还有不少人没有走,“年还没过够,舍不得走呢。”

  从阜阳火车站乘车40分钟,便到了李家强的家乡颍上县五十里铺乡。根据记者从阜阳劳动局得到的数据,颍上是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第二大县,全县有数十个“打工村”,五十里铺乡的公桥村便是其中之一。 “村里300多个人,200多都以外出打工为生。”公桥村的文书钱受彬带着记者走在村间小路上,沿途可见许多漂亮的二层小楼房。“大都是这几年新盖的,一家出去两个打工的,好一点的两三年就能挣这么栋房子。”

  在公桥村村委会斜对面,是村民刘保一家。新盖的两层小楼从外面看很气派,大儿子刘长胜刚添了个儿子,而更让刘保老两口高兴的是,常年出外打工的刘长胜和小儿子都还没走,一家6口还在享受着春节团圆之乐。“打算正月十六走,再陪家人几天。”

  同样打算过了元宵节再出门的还有梁自才一家。“这次一走,几年里可能就不回来了。”今年已是老梁出门的第5年,从最初一个到处求活的木匠,到如今在宁波租下一个门面,凭手艺做家具出售。老梁说自己“算是在宁波站住脚了。”老梁拿出5张正月十六的火车票,“这些年攒了些钱,在宁波租了个三室一厅,打算把老人、女儿都接过去,学校联系好了。”

  特派记者 张磊(阜阳摄影报道)

  策划 冯海青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