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石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15:06 南方周末

  ■笑蜀专栏

  年初去美国访问,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但凡有点历史的城市,看上去都像是五彩斑斓的建筑史博物馆。有基本上见不到新建筑的旧街区,整条街全是古色古香。也有新旧建筑杂陈的街区,旧楼紧邻新楼。甚至还有同一座楼,一半是旧的,一半是新的,新的那一半就从旧的那一半长出来。

  跟中国的城市一样,美国的城市也总在变迁中,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跟中国的城市不一样的是,美国城市的变迁,美国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以新的跟旧的冲突为前提,以新的驱赶旧的,甚至新的吞噬旧的为代价。在美国城市的变迁过程中,新的与旧的不是对抗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构成一个丰富的生态链。驱车美国街头,就仿佛身处万花筒之中,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各色建筑扑面而来,有个性,有灵气,令人目不暇接,也令人感慨万千。

  用中国人的眼睛来看,美国是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但正是这个或许没有什么历史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反倒特别尊重。表现在

城市建设上,就是先到为大,越是有历史的建筑,越是尊贵,越是难以撼动。建筑上的这种论资排辈很厉害,新建筑再“牛”,也必须为旧建筑让路,一般是集中到新城区自得其乐;实在想在旧城区呆下来,也往往要作为对旧建筑的补充,低眉顺眼地从旧建筑的丛林中生长出来,而不能颠覆旧建筑。

  之所以能如此,我们想得到的原因,第一个当然是产权上的原因,即通常所说的“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公民的住宅权神圣不可侵犯。以政府的强权或者

开发商的强权开路,秋风扫落叶般地成片成片地扫荡旧建筑,在美国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美国的建筑是有根的,首先是产权上的根。而建筑不是纯粹物质的东西,它往往盛满了生命,盛满了温情,盛满了记忆。旧建筑的延续,因此往往是生命的延续,感情的延续,记忆的延续。私人产权的传承性,于是伴随着历史的传承性,文化的传承性。

  无论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无论政潮怎样更迭,时代怎样变动,旧建筑不变,旧建筑所支撑的文化传统、精神传统不变。经济上的公民主权,就这样牢牢地支撑着文化上的公民主权、精神上的公民主权。所以美国人是有根的。有产权上的根,更有文化上的根、精神上的根。这样一个有根的社会,当然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因为这种稳定,不仅把物质上的财富一代代地积累起来,而且把文化上的财富,精神上的财富,也一代代地积累起来。美国的财富就这样稳步增长,像滚雪球那样滚了几百年。

  相形之下,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我们这个据说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恰恰最缺乏对于历史的敬畏,最缺乏面对历史的谦卑和自敛。就像上帝要有光就有了光一样,我们弹指一挥间就可以改天换地,要拆旧的就可以拆了旧的,要换新的就可以换了新的。以往是一代拆一代。现在,拆的频率更高了,几年就一拆、一任拆一任几乎成了规律。新官一上台,马上就会推出新的

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新的拆迁规划。谁都知道拆字里面出政绩,拆字里面出暴利。相对于政绩和暴利的冲动,旧房子的尊严算得了什么呢?

  就这样地毯轰炸般轮番拆过去。这不,连已经划入文保区的、属于北京古民居精华的、建筑质量总体较高的东四八条胡同,很快也不保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简直没什么不能拆,没什么不敢拆,推土机纵横驰骋,不可阻挡。

  拆旧房子,往往是拆我们的文化血脉。所以我们的建筑,往往只是无根的建筑;我们的城市,往往只是无根的城市。据说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要养成一个城市的现代文明乃至一个民族的现代文明,显然更需要艰苦而漫长的历史积累。但我们总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拆,一任一任地拆,财富刚起步就被一风吹散,文明刚出头就被拦腰斩断,我们总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仿佛推着巨大的石头上山,总不能停下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