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本里找寻30年前我的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08:10 南京晨报

  1977年冬天,那是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考试,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们,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走进已关闭10年的高考考场。30年前那场考试,不单单恢复了570万考生的信心与希望,更为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复兴打下基础。30年了,回味起那次高考,当事人们仍激情满怀。南京晨报联手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高考30年》。

  “省统考的科目是理科:政治、语文、理化、数学。考完试,我觉得政治、语文考得较好,理化一般,数学考得不好。并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临场发挥不好,头脑昏沉,该做的题没做出来,真恼!”

  ———高考老物件:1977年的日记本

  ———物件主人:刘勇,今年52岁,和同龄人有相似的经历———1975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1977年参加高考,通过南京市的初考,在江苏省的统考中落榜。1978年再度参加高考,被录取,现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老物件的故事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又是一年高考时,这也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十年。前几天我从箱子里找到了尘封多年的日记本,看着记录我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点点滴滴,记忆开始慢慢清晰。

  10月18日,公社传达恢复高考

  考还是不考大学,这是个问题

  1975年我高中毕业,到了六合农村插队,和农民兄弟一起在田间劳动,算是过着平静的生活。根据当时我的日记记载,1977年10月18日公社在河套开了一个知青大会,不知什么原因,我当时没有参加,但其他人回来传达了一个消息,全国恢复高考,公社里只要是在农村务农了两年、年龄24岁以下的都可以参加高考。

  我发现日记本最上端的页眉处,画了几个数字“6 10约103天,合计230天。”经过一番回忆我想了起来,当时公社的要求是在农村插队满两年,还需要下田劳动200多天,我翻查了日记一天一天的计算后,累计下田230天,够了公社的报名需要。其实后来,这个230天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日记本上记载到了10月下旬,广播、报纸开始大范围宣传恢复高考,并且对象不限,择优录取,这尤其让当时的老三届和大龄考生欢欣鼓舞。

  不过当时恢复高考的消息,在我心里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甚至考不考大学在于我还是一个矛盾。我们这代人是在“文革”中长大的,在那动乱的年代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怎么好好念书,一是文化知识基础差,二是对读书没多大兴趣,觉得知识够用就行,不必掌握太多。尤其是在“文革”中,工人和农民是最光荣的,我亲眼看到知识分子被批斗,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考大学难道我就是要成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的人吗?

  不想考大学还有一个原因,其实到后来插队的知青条件都不错。我在六合农村,上级专门拨款给我们知青点建了房子,每个月还有几元钱的生活费,在我的印象里当时城市里的学徒工也就是一个月几元工资,而且干活的时候,农民也很照顾我们,基本上对我们不考核。

  坚持要我高考的是我的父母,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加上我所在的知青点的同伴都嚷着要考,而且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也不算差。后来我跟很多1977年参加高考的知青聊起来才发现,我当时的矛盾想法非常普遍,那个年代“知识无用”论,曾经影响了一批年轻人。

  11月27日,南京市招考初试

  备考一个月,复习资料一“书”难求

  既然报名要考试了,那就得复习,那年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非常仓促,10月份得知消息,11月底就要考试了。当时也来不及全国统考,我们先要参加市里的初考,然后再参加省里的统考。

  备考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发现真是一“书”难求,那个年代“书本”是非常稀有的,当年我上学时的课本都卖的卖,毁的毁了。幸好我妹妹刚上完初中,她的书还没来得及“卖”,又到处搜罗,终于凑齐了初中和高中的课本。

  不像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有那么多复习资料,当年高考太仓促了,整个社会上也没有一本高考的参考书。我与几个中学同学回到中学母校,想获得一些帮助,当时学校已经开了一个高考补习班,专为本校历届毕业生服务的。我只听了两天的课就离开了,因为在社会上闯荡两年,我已经不习惯坐在课堂里念书了。

  在这一个月里,我从知青点回到了家里,根据课本复习。幸好我在校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复习虽然艰难,但是还算能看懂。

  11月27日,南京市举行了招考初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题目全是基础知识,我报的是大专理科,政治语文考得较好,而数学考得不好,原以为省统考不会有我,没想到发榜时竟然有我,所以我得以参加了全省统考。

  12月23日,江苏省高考统考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高考落榜

  日记上记载,我12月18日继续复习,而12月23日江苏省举行统考,全省分设考场,我在六合县一中考场。在这之前,全国其他省市的考试已基本结束。省统考的科目是理科:政治、语文、理化、数学。考完试,我觉得政治、语文考得较好,理化一般,数学考得不好。今天再看我的日记,当时我并没有很在乎考试成绩,因为考试耽误了两个月劳动,我12月29日就返回到知青点。我在日记里写着,“党号召考大学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也应做两种准备,考上了为人民刻苦学习,考不上安心劳动,有志为人民多做贡献的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也许是我们所学的教科书太简单了,也许是初试成功让我轻视了,这次省考我没能通过,我与第一次的大学擦肩而过,这可是我一生中的考试唯一没通过的一次

  此刻我想起了中学毕业前的一件事:当时学校不准唯“分”论,教的都是基础。学校老师突然在高三年级搞了一次数学竞赛,试卷上就十道题,内容都是我们学过的,但全是综合题,绝非平时作业那样一两步就能算出来。最终考试成绩没公布,但听说全年级六个班没一个人及格,能做对四五题的都很少。后来这些人都发了一本软抄本作奖品,我也得到了。现在想想,这或是老师想通过此次考试提示我们,学习永无止境!但我们当时都不理解,但也不能全怪我们,“文革”期间有多少学校能好好上课的?而被耽误的又何止是学生!

  全国恢复高考第一次考试就这样匆匆而过,我们知青又回到了农村干活。在我们知青点十几个人中只有一个初中生考上技校走了。而随后的几个月中我们边干活边复习,准备着1978年的高考。这次复习时间充沛,我终于圆了大学梦。

  今天回想起来,1977年的高考,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而最重要的是,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我像是一个迷途的孩子,找到了正确的路,一直到今天都保持看书、学习的习惯。

  □采访手记

  随着南京晨报《高考三十年》系列报道的推出,我们开始寻找30年前那个时代的记录者。老刘的故事很平淡,但是却震撼了我,那就是当年的学生对于“高考”的漠然甚至矛盾。老刘说,一直到他1978年考上了大学,离开知青点时,他没有上大学的兴奋,却有对农村的舍不得。而且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触,当年很多知青都经历过这种矛盾,一直到今天他们都不愿再回想当年的往事。但是刘勇后来知道,1977年的高考,让他这个迷途的孩子找到了正确的路。

  作者:刘海琴/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