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产业支撑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0:55 解放日报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也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产业发展方针”。这句话表明了在新一轮发展和战略部署中,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坚定决心。

  2006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亿元,创下上海经济规模总量的历史新高,标志着上海经济连续15年取得两位数的快速持续发展。这着实令人兴奋。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总量庞大的同时,上海经济也存在不少结构“隐患”。例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曾到过52.9%的历史最高值,之后趋于回落;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人才还远远不足等。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调整这种产业结构,将会牵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瓶颈”。

  随着现代分工日趋细化,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集中在产业竞争力上。产业结构,逐渐显现出支撑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意义。根据经济学理论,分工意味着专业化,而专业化意味着贸易和协调。随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为促进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分工,会衍生出专业化与促进贸易与降低协调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就是第三产业。因此,经济越发达,分工越复杂,从事贸易和协调功能的第三产业,在其中所占比重也将越高。然而,分工会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市场范围,也就是说,只有当市场范围足够大时,生产特定产品的人,才能从市场交换中获得所需产品;二是协调成本,即:只有当协调成本足够低时,将一个生产过程分解成多个步骤,才会提高总体效率。后者正是上海优化产业结构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上海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绝不意味着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割裂。分工理论说明,实际上,只有在为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贸易交换和经济协调提供良好服务的过程中,第三产业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此外,由于这些服务对象可能位于其他地区或国家,上海必须具有“全国一盘棋”、背靠中国面向世界的眼光。以软件外包业为例。由于本地劳动力成本相对高昂,上海在数据录入等低端方面没有优势,但上海可以利用其城市品牌,从发达国家承接订单,然后转包给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内陆腹地,形成“前店后作坊”的软件外包模式。其实,只有在“我为人人”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人为我”,进一步促进上海的产业优化调整。

  知易行难。产业结构是由一个经济体的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济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今后,上海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对现有的服务业(如金融机构)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他们为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提供协调服务的质量;二是致力于增进经济一体化,通过拓展市场范围促进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并借此强化上海的中心城市地位,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