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07: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在世界环境日的前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6月4日正式对外界发布。这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更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写照。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国也意识到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即将于6月6日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上,气候变化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然而,共同的认识并未能带来一致的行动。在峰会前夕,主席国德国提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建议,却遭到了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反对。

  在这看似不可理喻的表象的背后,蕴含的潜台词是: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大国角逐的新领域。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抹上了政治化的色彩。

  从这一逻辑出发,理解西方一些人炮制和散布的“中国环境威胁论”也就容易得多。

  所谓“中国环境威胁论”,只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翻版。在不同时期,“中国威胁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军力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等。在这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背后,是西方对中国形象的重复误读。

  如今,“中国环境威胁论”成为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又一个重要论点,很多大媒体对中国的环境污染不断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世界环境问题堪忧的背景下,“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一个颇具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一味放大“中国因素”只能说明一点: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缺乏理性的理解与平和的心态。

  要消除这些误读,仅仅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立场是不够的,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

  但同时,如果我们把“中国环境威胁论”完全归咎于西方的敌视态度,则会忽视发展过程中“成长的代价”。

  用于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名列第133位。虽然不构成威胁,但值得警醒的是,忽视环境保护、盲目追求效益的做法势必让我们付出不菲的代价。

  (本报记者 曾向荣)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