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站里掏出东汉錞于 现为韶关市博物馆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0:02 南方日报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发《錞于的秘密》,讲述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中国青铜文物錞于的秘密。日前,笔者了解到,韶关也有一件这样的文物,它就被珍藏在该市博物馆内。

  錞于,是我国古代青铜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盛行于东周和汉代,多与鼓配合,用于古代战争中指挥进退。

  馆藏于韶关市博物馆的这件青铜錞于,是1982年该馆工作人员在市区南郊一废品回收站拣选出来的。1995年,经省文化厅文物鉴定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器是出自东汉时期的青铜器,产于巴蜀一带,是国家二级文物。

  笔者在该馆看到,这件青铜錞于外观造型奇特,表面青绿,有光泽,它的腔体比例较高,上部呈扁圆形,下部较直,顶部较平,顶部中央还铸有一只老虎;老虎的耳目清晰,张开口露出牙齿,尾巴微微翘起,末端还有点卷曲,栩栩如生。

  韶关市博物馆文管部主任罗伟德告诉笔者,由于这件青铜錞于是在废品回收站发现的,所以至今也无法考证它是如何流传到韶关的,只能推测是在民间经过了多次转手。

  罗伟德还说,关于这件青铜錞于,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传说,当时北方的齐国进攻南方的越国,越王表面上不太关心战事,但却秘密派工匠去打造了一千尊青铜錞于。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就命士兵敲响了这一千尊青铜錞于,錞于发出一种雄壮的声音,类似“巫术”一般,鼓舞了越国士兵的军心,而震慑了齐国士兵,最终越国取得了胜利。

  笔者从韶关市博物馆了解到,该馆馆藏文物有5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456件。西晋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是馆藏的一级文物,1982年出土于韶关市西河,但一直未公开展览。

  笔者有幸一睹它的真容。笔者看到,模型全器呈平面长方形,中间纵贯一田埂,将水田分成两块,各田间分别有一人一牛,牛走在前面,颈部套有绳索,人跟在后面,手持绳索、农具,作犁耙田状,田的一角有漏斗形设施,旁边有一俑作排水状,人和牛的神态自如,造型生动。

  据介绍,这套西晋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是陪葬品,是1982年在韶关市西河706地质队大院内施工现场一古墓内发现的。1994年,经国家馆藏一级文物鉴定小组成员、鉴定专家耿宝昌等人确认为一级文物。

  参与挖掘出土这件文物的73岁老人梁永鉴回忆了当年的情景。他说,发现那个墓之后,我们就派人去进行清理,当时这个东西还在墓里埋着,所以这套模型挖出来之后基本完整。梁永鉴还告诉笔者,这套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反映了当时粤北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它表明,在西晋时期韶关已经出现了牛耕田。

  谷立辉 钟敏霞 焦燕

  图:

  西晋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

  ↑青铜錞于俯视图

  ←青铜錞于正面

  西晋酱褐釉陶犁耙田模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