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涝池 农村不该消失的湿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0:52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记者金石实习生郭文静 很少有人注意,关中一带的涝池在悄悄消失。一位民俗专家注意到了,他焦虑,担忧。他说这是农村建设中盲目模仿城市造成的。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他呼吁保护农村的涝池。 教授对涝池的怀念 陕西师大教授张志春是我省著名民俗专家,老家在礼泉。老家村中的涝池,有人称作“淖池”,是他儿时常去的地方。他夏季在涝池里游泳、戏水,冬天在冻得厚厚的冰面上溜冰。记忆中的涝池很美,日月星辰、浮云飞鸟,尽收池底。涝池周围环抱着浓绿的杨柳,他或躺在池边树荫下闻蛙鼓蝉唱,或坐在池旁阳坡上听老人讲故事。 张教授告诉记者,他老家的村中,过去有4个涝池,所在镇有20多个村,全镇大约有六七十个涝池。按此计算,整个关中地区30多个县,过去应有上万个涝池。 遗憾的五六年前,他突然发现过去关中地区村村可见的涝池已无影无踪。 新农村建设忽视了涝池 最近几年,在进行民俗研究时,每到一村,张教授都要询问村中涝池情况。他先后去过兴平、富平、大荔、岐山、合阳等十五六个市县的几十个村,但没有看到一个涝池。他曾问一位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镇干部,规划中是否有涝池。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张志春还曾看过一富裕村请大牌设计师所做的新村建设规划,也没有涝池。 张教授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年农村建设盲目模仿城市造成的。可是,城市有下水道,农村没有下水道,这样让雨水往哪里流?涝池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排涝,收集村庄里的雨水。 许多农村由于没有了涝池,家庭排雨水又成为一个难题。很多人家重新回到过去,在家里打了渗井,更多的是将雨水引向村外农田,升高自家院落地基也成了许多农户的无奈之举。张教授认为,升高地基不仅给自己造成出行不便,特别是拉土出粪进柴等,都要上一个高坡,而且是一种以邻为壑、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废弃涝池不只浪费了水资源,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涝灾害区。上千年前就已解决的问题,现在又成了问题。这与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提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相悖。 针对张教授提出的问题,记者在农村采访中发现,有的村民盖房堵截了水流向涝池的去路,有的干脆将涝池改做他用,巷道成了常年积水池,人车只能绕行,特别是夏天臭气熏天。 涝池是农村不可或缺的湿地 张志春教授介绍,涝池作用很多,不仅可以排涝,还可节约水源。涝池可供日常洗衣之用,田间劳作归来可洗手脚泥土,可饮家畜家禽,可浇灌庭园花草树木;挖回的土豆、红芋之类的初洗也可在涝池完成。而这一切则无须取用地下水源。 涝池是自然生态,也是农村文化生态组成部分。当人们心烦意乱、心理失衡时,在涝池边转转,心中的疙瘩可能就会化解,因为人见水而清爽滋润,心绪平和。水具有精神家园的神秘吸引力,人居环境若无水则枯寂燥热。有位老农告诉他,由于没有了可以守着聊天的涝池,整天就是电视、麻将,生活干得很。 合阳县坊镇农民秦战平告诉记者,他们村是一个有2000人的村,有两个涝池。涝池作用很大,不仅汇集雨水,而且是牛饮水的地方。附近有个村将涝池废了,结果每次下雨,雨水没处流,将村路都淹了。 张教授说,涝池实际上是一方湿地。都市少有,不是不需要,而是寸土寸金,建不起,涝池在都市是奢侈品。这些年,城市兴起建人工湖,不惜投放巨资,实际上就是大涝池。涝池在农村原本就是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基本元素,何乐而不为呢? 涝池建设技术有可能丢失 “建涝池技术要求高,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行了,目前面临建造技术丢失的可能。”张教授忧虑地说。涝池既不能让水渗掉,也不能隔绝了地气,这样才能做到既积聚了雨水,又不会使水发臭。涝池有特殊的建造技术,要用黄胶泥一点一点“钉涝池”。有位老农对张教授说,建造涝池技术,年轻人不要说不会,听都没有听过。 张教授说,这一积淀着祖先们善于利用天水资源的智慧与技术,不能因为现代化的推进而丢失。 “保住人类诗意栖居的象征” 张教授用各种美妙的词汇赞美涝池,称涝池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象征,虽由人作,宛似天开,是可观可赏可嬉可游的景致;是黄土地上的先民数以万年来生存智慧的结晶,它顺应自然,协调环境,滋润人生。涝池还是天然水面体育场和水上乐园,是培养农村孩子体育与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夏日游泳,打水漂,冬日滑冰,自小可习水性,协调体能,锻炼意志,陶冶精神。 看着过去村村可见的涝池,随着村舍的楼房化、都市化而渐次消失,濒临灭绝,即将成为遥远的回忆。张教授每每念及,忧心忡忡。张教授说,涝池是农村建设之必需,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可小视。 张教授同时告诫,因果园的普遍,农药使用的频繁,农药机具的洗涤,以及机动车辆等油污的洗涤,会造成涝池的污染,超越涝池自净能力。因此保留或恢复涝池时,需要建立规章和禁忌。不然,涝池还是难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