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高考的公平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8:29 大河网-大河报

  □曹林

  据新华社消息,今年我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新纪录。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近日表示,高考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是教育公平最有力的“助推器”,高考的公平性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

  统一高考确实对我们的社会起过非常大的作用,它不仅在“文革”混乱后重启了起点公平的通道,更为20多年的改革保证了底线的公平,至今仍是底层人群最主要的向上流动通道。因此,笔者理解教育部对高考“公平助推器”的高度评价。但是,这个“助推器”所保证的粗糙公平已越来越难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平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公众对高考公平的要求已经日益深化和多元,统一高考这种整齐划一的起码公平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公平只是诸多社会价值中的一种,人们越来越看重效率、公正等与公平平行的价值;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有层次的,有起点公平、实质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等,人们对实质公平的追求日益强烈。显然,统一高考只满足了一种最简单的起点公平,不能兼顾其他价值和诉求。想像一下,把所有的公平、年轻人的命运改变机会都系于一次考试中的一张试卷,这种公平何其粗糙?

  许多年前,国人对小康和幸福的需求只是“有肉吃、有电视看、有录音机”等等,而如今人们心中的小康内容不知已升级了多少倍。物质如此,在公平等社会价值的需求上也是如此。30年过去了,人们对公平的需求升级了,可当年制定的统一高考制度没多大变化。

  当年恢复高考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正面效应,源于“文革”时期过度的混乱和糟糕。我们今天反省高考公平,不能与“文革”比,不能与自身落后的历史时代比,而应着眼于未来向先进的制度看齐,理性地认识现有高考制度的局限性。

  当然了,高考改革不能不尊重现实。人们虽然有种种新的公平需求,可现有的制度环境难以支撑,因此,一项初衷再好、设计再缜密的制度也可能发生扭曲。但是,对于这种有缺陷的制度环境,社会不能仅是消极地被动接受,而应努力做点什么,致力于在行动中点滴地改良现实。

  在这方面,尤其需要努力的正是教育领域和教育者。教育领域至今仍是一个相对干净的领域,教育本来就是社会价值的引导者,教育者本应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启蒙社会,教育强则国强,教育革新则社会革新,如果教育者满足于现有的制度环境,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