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我不能不来"--听易中天品中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3:54 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我不能不来

  

河南我不能不来

  

河南我不能不来

  

河南我不能不来

  

河南我不能不来
□本报记者王是

  5月30日,厦门机场。当易中天登机前在电话里欣然答应本报专访时,中原上空已是风雨如晦。

  第一次邀约采访易中天是在两个月前,那时正值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时间群贤毕至,“大腕”咸集,记者通过中间人找到了他,他客气地传话来:如果方便就请到厦门做客吧。但因为各种原因,与易中天的约定被一再拖延,直到这次他机缘巧合地现身“品三国”中“离不开”的许昌--三国时期的魏都,5月31日,一场迟来的采访终于促成。

  台上的易中天和电视里的易中天都是真实的,锋锐的个性,风趣的语言始终如一。面对提问,他回答的态度永远是不妥协、不退让,甚至咄咄逼人;当他不想或不愿说时,他会直接告诉你,丝毫没有圆场和客套。

  河南的文化积淀实在太深了

  “中原是最有资格讲文化的地方。”易中天说,古人讲天圆地方,在方地的正中间建立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中国,天下之中,中国的中心在河南,而古人认为河南的中心在登封,“登封有一个观星台,这里便被认定为天下的最中心了。”做出这样的结论,古人也是经过精确计算和测量的。当然,现在世界多极化了,没有了所谓的“中”,但这至少说明河南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多么重要。

  古代的中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祖先创造辉煌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博大精深,随便一个小地方,都有可能是历史上的国家,或者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

  “中国传统文化找来找去,都可以在河南找到源头。”为什么中原这样重要?易中天解释说,首先这与中原的农业有着密切联系。在古代,农业代表着先进文化,谁掌握了农业的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先机,谁就会变得强大。所以,当时的中原人,尤其是今天的河南人,应该是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非常自豪的。其次,中原一马平川,在适合发展农业的同时,也为行兵打仗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便有了逐鹿中原的说法。三国中,魏国能够最后称雄是与中原特有的农业文化和地理优势分不开的。可以说,三国时期的不少故事和典故,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国文化和中原文化关系密切,而研究中原文化对研究中国文化意义深远。

  河南文化产业的后劲巨大

  对于如何传承文化,易中天说,文化是所有人的,所以传承文化就是大家的事情。既然是大家的事情,就必须让大家知道。当然,传承文化首先要有人把它研究出来,其次要有人把它传播出去,再者政府要牵头,对文化进行盘点。历史文化往往都太久远了,久远到一般人可能不知道,所以让大家知道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清理,哪些是要传承和弘扬的、哪些是要进行现代转换的、哪些是要考虑考虑的,等等”,如何处理,那要看“你们河南人的智慧了”。

  易中天笑谈,自己对河南人的印象是:淳朴、厚重、实诚、忠义。他回忆,自己在新疆建设兵团最困难的时候,“是河南人给我送来了馒头和咸菜,至今想来仍令我感动”。

  河南的文化性格与农耕文化有关。但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时,过去以农业为本的地方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会面临挑战,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都会遇到观念上的转变问题。因为只有观念改变了,方式才会改,方式改了,经济的崛起才有可能实现。

  易中天举例子说,“忠义”是河南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但“义”的含义很多,正义、侠义、情义,还有哥们义气。在历史上的乱世,义可以救人救世,但在和平时期,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时就可能与法治精神相悖。所以我们在讲传承文化的时候,要绷紧一根弦:要清理,要批判,还要现代化。要把中原文化当中的那些和全人类共同观念可链接的部分抽象出来,找到普适性的价值,比如“爱”。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要成为强省就是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易中天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自身的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繁荣昌盛,其中就表现在教育、科技、文学、艺术,还有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极度繁荣,这些方面做到了,本土文化自然就会繁荣,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强省。二是把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文化产业由两个词合成,一个是文化,一个是产业。过去我们往往偏重文化,但其实产业才是关键词。“河南近年来做的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了河南本省的文化资源的。”易中天说,“河南人要走出去,走向全世界,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南的文化产业”。

  “河南本身文化积淀深厚,一旦发展起来,后劲一定非常巨大。”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

  当记者问起易中天为什么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会红时,易中天认为,“讲三国”内容本身多少有些讨巧,因为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而且大多是略知一二,知之不详,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最能产生求知欲。其次,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爱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特别有历史感,别的不说,我们的历史剧、历史小说就非常多。再者,主讲人的讲授方式,中央电视台优质的传播平台,《百家讲坛》拥有的优秀策划团队,都是促成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

  易中天说,自己讲述的历史只是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他所能做的只是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把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形象地告诉读者。至于说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只能是读者的事情,讲课人不能代劳。“我讲历史更注重讲人,而不是事。《百家讲坛》是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这是《百家讲坛》说史和司马光说史不一样的地方。司马光是说给统治者的,所以他的史书叫《资治通鉴》,目的是让统治者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我们是说给老百姓的,老百姓想听的是如何做人。其实,人生智慧和人生经验都是属于自己的,谁也不能代替,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生都必须自己去体验”。

  “我的讲述要实现三个对接。第一是传统和现代的对接,第二是学术与传媒的对接,第三是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在这一点上我和《百家讲坛》是志同道合的。《百家讲坛》对讲述方式有一个十二字方针: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我觉得如果每一位主讲人都能按这个要求去做,那么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利国利民的。我们的工资、我们的奖金、我们的福利来自哪里?来自全国纳税人的供养,且不说还有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服务人员提供各种服务。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对社会作出回报呢?我们的学术界该不该抱着一种报恩的心情,来做一些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赞许、喜欢的事情呢?我不说是全体学术界来做,我只说我们代表其中的一小部分来做,来向社会进行回报,向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广大纳税人表示我们的谢意。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站在台上怎么会没有底气?怎么会在乎其他人对我的说三道四呢?”

  对于有人说自己是“超男”,易中天认为,这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是他的本意,而且这是一个居心叵测的说法,是不怀好意的。他的办法是先把你娱乐化,然后再把学术娱乐化的帽子扣在你头上。“这是一个陷阱,我从来就没有跳下去过,但是没有办法,很多主办方在介绍我时,还把这个称谓很得意地拿出来到处讲。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易中天坦言自己有萝卜意识。因为萝卜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说的是萝卜的药用价值;第三是怎么吃都行,生吃也行,熟吃也行,炒着吃也行,煲汤喝也行。此外,萝卜还不怕炒,炒红了是红萝卜,炒糊了是糊(胡)萝卜。也不怕骂,剁碎了还是萝卜泥,本色永远不变。萝卜的个性就是雅俗共赏,这正好符合《百家讲坛》的要求。

  理性看待“国学热”

  在谈到如何处理好名人和学者之间的关系时,易中天说,我现在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就是主要做传播。既然是做传播,到各地参加活动,包括接受采访,都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只不过现在各方面的要求比较多,似乎看起来我在名人和学者之间有了两难选择。其实我现在确实是有所选择,那就是不能谁邀请都去。比如这次河南之行,就必须要来。

  随着《百家讲坛》推出的一系列讲座,社会上很多人重新开始阅读一些史书和传统文学作品。面对这种“国学热”,易中天说,现在人们对《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史记》的关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叫做“国学热”,只能说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如果把人们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热理解为热爱,我觉得社会上这股热潮还会持续下去。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实现自己的和平崛起,我们的民族正在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一个国家要崛起,一个民族要复兴,是不能够割断自己的民族传统的,否则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整个民族的事情,这需要全国人民来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所以这样的关注还会持续下去。

  河南我不能不来

  “我不是谁请都去,但河南我不能不来,许昌我不能不来。”第一次来到许昌的易中天坦言,自己早就该来许昌了,因为三国离不开许昌,曹魏离不开许昌。如果没有曹操迁都许昌(当时叫许县),就没有三国,也就没有他在央视的“品三国”。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天子弄到了许昌,今天我被你们河南人弄到这里来了。”风趣幽默的易中天笑着说。

  为什么曹操会迁都许昌?易中天认为,首先许昌在中原,中原地区气候温和,最适合人生存,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三国时期的长江流域等地方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讲没有中原地区富庶。其次,许昌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是他自己的地盘。当然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许地有粮”。自军阀董卓祸乱后,东汉首都洛阳就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城内无粮、无衣、无水,“副厅级”以下的干部,全靠挖野菜充饥,狼狈窘困的天子成了“浪子”。而许昌这个地方有吃的,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将汉献帝迎至许昌的曹操,犹如取得了土地开发资格的“开发商”。手里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和随后屯田制的推行,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两大支撑,为后来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战役的胜利则意味着曹操正式取得了“建筑师”资格。然而,作为国家统一标志的皇帝及其代表的东汉政权又不能推翻,否则就会成为窃国篡位的贼臣,自己也就没有资格向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中国社会历来以人为镜,喜欢树立正反两种典型,于是就有了曹操的“奸”和诸葛亮的“忠”。

  在评价曹操的“奸”和诸葛亮的“忠”时,易中天说,曹操和诸葛亮二人出身、经历相似,都当过宰相,但由于曹丕当上皇帝后,死后的曹操便成了遭人辱骂的奸贼。由于蜀国实行的是“虚君实相”制,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因此他便成了受人歌颂的忠臣典型。

  对于曹操和诸葛亮两人迥异的“遭遇”,他诙谐地比喻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曹操就是那前浪。”

  易中天是“骄傲”的,因为他对待媒体的态度似乎总在微笑中保持着一丝微妙的警惕,但他对读者又是热情的,每次被大批读者包围要求签名时,他总是面带真诚的微笑,一一满足。

  “我不是文人,我是学人。文人要有才情,而学人必须学有所得才敢说话。”理解了易中天这句话,就能理解他克制的“真”与婉转的“直”,也似乎能明白为什么他能在众多“温良恭俭让”的文人与学者中如一把脱鞘的锋利之剑。①13

  易中天其人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岁时去新疆共青团牧场工作,后任中学语文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直接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并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及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主讲美学与艺术学课程多门。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其中《艺术人类学》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除前述著作外,易中天还著有“随笔体学术著作”《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书生意气》、《帝国的惆怅》等,并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开设专栏。

  2005年4月起,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是截至目前《百家讲坛》“开讲”时间最长的学者和专家。其作品《易中天品三国》创纪录地以55万册起印,5个月内销量即达140万册。

  今年初,他被评为“当代中国2006年十大杰出人物”之一。①13

  易中天其言

  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人要有反对派,就像兔子要有狼追才跑得快,有人批评监督是好事,只不过我希望能讲道理。

  --易中天回应某些“批评家”

  从孔子那儿,我读到一颗爱心;从孟子那儿,我读到一股义气;从墨子那儿,我读到了一腔热血;从韩非子那儿,我读到一双冷眼;从老子那儿,我读到生活辩证法;从庄子那儿,我读到了艺术人生观;从荀子那儿,我读到了科学进取心。

  --易中天谈读先秦诸子

  被螃蟹咬一口能不能承受?能承受,我就做这个事情。所以做事情不要想它我做成了怎么怎么样。我从来都是想我做砸了,最坏的结果是怎么样,只要超出这个结果一点都是我白赚的。第一想做;第二该做;第三能做;第四做砸、做坏的结果我能承受。

  --易中天心目中是否做某事的标准考虑

  我的书既不是教材,也不是小说,读者爱把它当啥看都行。

  --易中天笑谈“读者追捧《品三国》”

  这本书就像我的女儿,我非常爱她。她长得非常漂亮,如果谁把她打扮成妖精的话,我会哭的。

  --易中天谈《品三国》

  诸葛亮身上有四种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公正廉洁的法制精神。体现在我身上,可能最为强烈的,应该是务实精神,但我不会选择鞠躬尽瘁。我虽然敬重这种精神,但不提倡。

  --易中天“品”诸葛亮

  我讲“三国”,主要是讲给喜欢历史的非专业人士听的,说白了就是外行讲给外行听。我蒸出来的馒头并没有请专家吃啊,别人在吃,你非要在旁边说这馒头不好吃,干吗呀?

  --易中天巧辩“观众说好、同行摇头”现象

  我不怕别人利用它来炒作,炒白了就是白萝卜,炒黄了就是黄萝卜,炒糊了就是胡萝卜,即便被剁成了萝卜泥,它还是大萝卜!

  --易中天把自己的《品三国》比作大萝卜①13

  易中天其事

  惺惺相惜

  咱们都是“战斗机”

  今年3月,《百家讲坛》录制了一期“特殊”节目,易中天客串“主持人”,采访“读《史记》的”王立群教授。他的经历与易中天十分相似,两个人都是学中文出身却在《百家讲坛》讲历史。谈到这种情况,易中天问道:“你一个教文学的来讲历史,不怕别人说是公鸡下蛋吗?”王立群则很麻利地反问:“你不是下在我前面吗?”引得全场一片爆笑。易中天随即说:“我不仅下蛋,而且是公鸡下鸭蛋,还客串起主持人了。我也认了,那我们就下我们的蛋,让别人说去吧。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字正腔圆

  我唱得满嗲的

  今年5月,易中天在苏州参加“阅读园区——易中天教授做客金鸡湖”活动时,有媒体提问,作为现在人气最旺的学者之一,类似的邀请一定很多,为何独独选中苏州?易中天说,“因为我对苏州有点偏爱,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安安静静地在这里喝杯茶,听听评弹”,并笑称已经发现了讲苏州话的窍门,说到兴头上,索性拉起嗓子用字正腔圆的苏州话现场唱起了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唱罢,易中天还不忘耍宝,问大家:“怎么样,我唱得也满嗲的吧?”观众顿时哄堂大笑。

  名利双收

  我已经不属于自己

  因为登台《百家讲坛》演讲一举成功,如今的易中天可谓名利双收,除了《品三国》大卖数百万册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单位和机构频频邀请他以嘉宾的身份出席活动或做各种电视选秀节目的评委。然而,易中天对此却连连叫苦。今年4月,他在接受京城媒体采访时神情沮丧地说:“去年以来,我基本上过的是非正常人的生活,走路要戴墨镜,生活没有私人空间,我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了。”

  坦白从宽

  我啥事也没有

  1975年,易中天参加新疆文联举办的创作骨干学习班时,认识了擅写散文的李华。当时,易中天那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总是刚一露头就被她直言不讳地揭穿,弄得他很郁闷。可是,慢慢地他领略到了李华的与众不同。于是,他每天找机会和李华谈生活聊理想,关键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把几首爱情小诗拿出来探讨。终于有一天,他找到李华大胆地说:“李华,我想我才是最适合你的!”第二年,两人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

  后来,易中天在武大教书时,因才华出众曾是众多女生的偶像。有女生更是大胆地纸条传情。但每一次回家,易中天都会把纸条交给李华,说:“坦白从宽,啥事也没有。”①13

  自左至右: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王立群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