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全民高考”隐含了国人强烈的公平诉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6:2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鲁生山东高校教师

  高考恢复30年来,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几乎是全民动员,上下配合,从政府到公众所有活动都为考试让路、为考生服务,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为“全民高考”。不过,也有不少人对“全民动员式”的高考提出质疑,认为这样做不仅助长应试教育,而且也给考生增添不适当的压力,与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高考作为国家制度安排下的考试活动,一年一度,本该属于常规的和正常的,不应引起整个社会乃至全国上下的特殊关注。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高考不仅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趋于淡化,反而有愈来愈热之势。那么,到底如何理解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呢?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全民高考”,并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不冷反热”,惟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它隐含了国人强烈的公平诉求。

  恢复高考30年,尽管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些方面倍受社会诟病,改革呼吁此起彼伏,但客观地讲,高考仍然是我国目前最权威、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它不仅可以改变考生的个人命运,为考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是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基本且重要的途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和措施能够取代高考。因此,在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公信力的人才选拔机制面前,人们所能做的、也是惟一能够寄予厚望的,就是能够在考试中有比较好的发挥,取得最佳的考试成绩,获得机会的公平和平等。

  为达到上述目的,考生及其家长希望政府和社会为考试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卫生、舒适的良好环境,从而使每位考生都能正常发挥,考出真实成绩。这对于考生来说,就是最大的公平。事实上,整个社会为高考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而进行:在迎考期间,执法机关查施工、降噪音,是为了考生的正常复习、正常休息;考试期间,交通秩序的保障,甚至特殊绿色通道的开通,是为了使考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而对考场周围环境的维持和考场内室温噪音的控制,都是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心理免受不良影响、正常发挥的考试环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个考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即使是一些局外人,他们高度关注高考的原因也在于此。因为高考的公平公正是涉及每个人利益的,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他们要关注整个过程能否真正实现公平公正,毕竟今年是局外人,明年或后年就会成为当事人,成为考生的家长或亲戚。从这个意义上讲,局外人关注高考,参与高考保障,决不是一般的参与,更不是凑热闹,他们真正关注的却是高考的公平。一个的士司机不计报酬、甘冒违章被罚的风险急送考生到考场,其实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考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