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关系升温应对地球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9:57 南方日报

  G8:关系升温应对地球升温

  美国态度“逆转” 温室气体减排协议让人期待

  编者按:

  海利根达姆始建于1793年,是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海滨小城,最初是欧洲达官贵族夏季避暑疗养的胜地。6月6日,世界大国领导人云集此地,举行备受瞩目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G8)。但美俄围绕导弹防御问题的争端,各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争执,令这场主题为“增长与责任”的峰会尚未开始就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G8向来以全球责任作为自己的指导原则,气候变化、发展援助、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均衡发展这些关系全球未来发展的宏大问题往往成为G8峰会的焦点。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涉及诸国利益,长久以来关于减排配额问题,各国立场不一、对立严重。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此次峰会的最大热点。会议能否在温室气体减排上达成一致,众人期待。

  在发展援助方面,非洲问题值得关注。非洲常年徘徊在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之外,经济恶化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难以让人乐观。如何加强和执行对非洲的援助也必将成为各国首脑热议的话题。

  意外的是,此次峰会之前美俄在反导系统问题上针锋相对,双方剑拔弩张,让外界忧心美俄矛盾是否会让G8偏离既定的议题。

  本届峰会的另一个意外看点是新旧领导秀。包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法国总统萨科齐将上演他们个人的峰会处子秀,而对英国首相布莱尔、俄罗斯总统普京而言,这将是他们作为国家首脑最后一次参与峰会。

  忽略那些抗议与分歧,“增长与责任”的主题永远都值得我们尊敬,G8峰会的追求绝对值得关注。

  G8峰会首日颇具戏剧性。原本毫不退让甚至剑拔弩张的对立方,显示出缓和的迹象。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德国总理默克尔显然不想与美国总统布什搞僵;布什在俄罗斯总统普京威胁重新将导弹对准欧洲后,也摆出了息事宁人的姿态。但是,人们却低估了此前大体平和的抗议游行对峰会的冲击能量。

  气候变化重成主题

  在6月6日下午举行的头场新闻发布会上,欧盟主席巴罗佐一开口即谈气候变化问题。巴罗佐指出,气候变化已经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抵制。他表示,欧盟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承诺非常明确和坚定。欧盟也将坚决地执行设定的议程。

  巴罗佐表示,自1999年以来,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4.8%。同期内,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却增加了15.8%。巴罗佐称,八国集团排放温室气体总量占全球43%,如果加上中、印、巴、南非和墨西哥这5个今年受邀的新兴经济体,这一数字达到75%。“所以这不是欧洲变暖,而是全球变暖问题。”巴罗佐还认为,气候变化也是一个涉及安全和稳定的议题。在他看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们是否应该行动,而是如何行动。”

  巴罗佐表示相信,这次峰会可以使现状有所改观。“这不是偶然的,”巴罗佐说,“美国、中国最近宣布了他们的应对气候变化计划。”

  巴罗佐也指出目前美欧之间最大的分歧:是否要承诺按照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具体目标来行动。“我们需要那些目标,”巴罗佐说,即到2050年,发达国家削减50%(相对于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巴罗佐认为,通过强制减排是“最好的方式”。不过,他补充说,“我们并不是说每个国家都必须有同样的共识。”但他坚持这一议题应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谈判。

  相较巴罗佐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直率态度,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现得比较温和。在和美国总统布什一道出现时的致辞中,默克尔表达了利用这次会议推动议程的愿望。

  “我们希望传达我们想如何塑造这个世界的信号,”默克尔说。她列出的重点包括:战胜贫困、全球化过程中的社会维度,世界贸易,以及一系列冲突。有两个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气候变化,二是非洲的贫困。

  布什在讲话中虽也表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重要性,但强调能源的发展。美国官员表示,最终的峰会声明不可能包括任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限制温度升高的具体目标。

  布什称俄罗斯不是敌人

  美俄关系在峰会召开前夕一度出现紧张对峙。美国总统布什在峰会召开前一天访问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时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民主改革“出轨”。俄罗斯总统普京则针对美国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一事,批评这种部署将使欧洲变成一个“布满了新式武器的火药桶”。

  不过,布什在周三峰会开幕当天缓和了他对俄罗斯民主的批评,并试图降低普京宣称考虑重新将导弹对准欧洲以作为报复的威胁。“俄罗斯不会袭击欧洲,”布什向记者说。“俄罗斯不是敌人。”布什表示,他打算在即将到来的会议中和普京进行对话。

  此前,和俄罗斯有关的一些议题一度被认为将是今年八国峰会的主要话题:一是美国的导弹防御部署计划,二是争议已久的俄罗斯—西方联盟关系。

  不过,在峰会临近前不久,俄罗斯关系被气候变化所取代成为主导性议题。有关人士表示,这是因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希望看到俄罗斯成为主导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她希望能讨论更为广泛的“软议题”,如非洲、贫困、气候变化等。这位人士表示,默克尔知道,一旦俄罗斯议题占据了主导,其他议题就得“靠边站”了。

  在6月5日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德国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及联邦总理负责G8峰会的全权代表潘芬巴赫亦表示,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不在官方议程”上。他也排除了德国充当美俄对话中介的必要和可能。

  能量巨大的游行

  八国峰会首日,另一个引起瞩目并对会议日程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会场外规模盛大的抗议活动。反八国峰会的抗议者自6月2日以来就在海利根达姆附件的罗斯托克(Rostock)安营扎寨。他们每天不断冲击海利根达姆12公里长的铁栅栏和尖铁丝网。但没有人想到这些抗议者的能量大到足以影响会议的部分日程。

  下午2点半,本是欧盟主席巴罗佐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地点在海利根达姆发布中心,距离新闻记者所在的新闻中心几公里路程,但需要通过数道安检,并乘坐火车到达。但是抗议者破坏了铁路,并包围了发布会中心的外围,导致很多记者无法到达现场。

  抗议者的示威活动在下午愈演愈烈,电视画面显示,有一些抗议者甚至放倒了铁丝网和栅栏,他们和警察的冲突也不断升级。警察动用了水枪。

  最终,抗议者的活动完全阻断了新闻中心和会议中心之间的交通。下午4点左右,俄罗斯政府外交发言人在海利根达姆发布会中心安排了一个记者见面会。但是新闻中心的记者根本过不去。于是,该发言人想到新闻中心来,结果是,他也完全出不来!最后,安排此次见面会的公关公司只好通知记者举行电话会议,但电话需要打到美国。据《财经》

  □现场花絮

  “不耐心”的布什

  说完英语就想走,默克尔不让

  峰会开幕当天下午,德国总理默克尔和美国总统布什一起出现在镜头前致辞。默克尔在用德语讲完后,一名翻译用英语讲了一遍。轮到布什,他用英语讲完后,就准备离开,忽然发现旁边有一名翻译开始用德语翻译他的简短声明。

  “每个人都说英语,不是吗?”布什说。

  默克尔轻轻笑出了声,用英语对布什说“耐心点”,并暗示他站在她身边等翻译翻完。翻译过程中,有点尴尬的布什不自然地咧嘴笑着。

  翻译结束后,布什问默克尔:“是我说的内容吗?”

  “几乎100%。”默克尔一边笑着,一边用英语回答。

  “羞涩”的总理丈夫

  默克尔丈夫接待首脑夫人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丈夫萨奥尔在即将召开的八国峰会上承担一项艰巨任务:负责接待各国领导人的夫人。萨奥尔被德国媒体认为“比较羞涩”,2005年也没有出席默克尔的就职仪式。

  现年58岁的萨奥尔将成为出席本届八国峰会的总统、总理等八国高级别领导人中唯一的男性配偶。他是一名化学专业教授。按照传统,他将需要与第一夫人们展开对话,不过德国媒体纷纷为他捏了一把汗,不知道相关安排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根据安排,他将在7日率领七国第一夫人访问位于罗斯托克的德国古城堡,并在那里讨论与她们讨论世界人口增长问题。她们还会参观其他一些德国名胜古迹。钟欣

  气候问题

  脆弱G8难解气候难题

  气候问题无疑是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峰会(G8)的主题内容。作为东道主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峰会寄予了很高期望,她希望此次峰会能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新一轮国际努力奠定基础,并尽可能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建议为蓝本达成一项历史性协议。但问题是,美国总统布什会否成全默克尔的如意算盘?

  东道主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是,布什似乎并不真的准备“客随主便”。峰会前夕,布什总统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看上去发生了惊人的“逆转”,他呼吁全球主要经济体与美国一道,在他任期结束前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目标达成一致。

  布什自己的解释是,新的科学发现促成了他态度的明显转变,但国际舆论却并不完全相信他的说法,一些人怀疑布什的诚意,因为他没有就美国准备承担的减排规模做出承诺,也没有提及时间表,并且还排除了将碳交易作为减排手段的可能性;还有人则指责布什是在耍花招,试图绕开《京都议定书》的难局,以使欧洲更为严格的提议无法实施。

  让东道主感到局促不安的是,布什的这一“新的立场”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定的安排,默克尔坦言,她的一系列建议可能无法在八国峰会上得到采纳。而绿色和平组织的罗宾·奥克利则直言不讳地表示,布什这番话是八国峰会前夕“典型的扰乱策略”,“目的是将这一问题长期拖延,直到他离任”。

  缺乏一致性的话题,以及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今日的八国峰会显得尤其尴尬和无奈。

  事实上,在伊拉克战争以前,八国峰会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还是不容小视的。通过发表建议或间接推动等形式,八国集团一直在努力引导着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并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印度等国的崛起和一系列新的国际问题的产生以及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迈出单边主义“步伐”,八国峰会的影响力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明朗有力的色调在淡化,而“清谈俱乐部”的形象却显得日益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G8的脆弱还表现在对内部关系和谐性的依赖上。人们早就发现,当“八国”领导人相处和谐的时候,这个机构的一切都顺利;当出现不和甚至分歧时,事情就会变糟,一些西方媒体则干脆把G8视为富人之家中的“公用厨房”。

  世界需要控制气候变暖,而八国峰会却渴望着海利根达姆的“天气”能够显得温暖宜人一些。看上去矛盾的两个问题,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国庆

  发展援助

  透视非洲未来之路

  对非发展援助已远非单纯的经济议题,正日渐成为事关非洲未来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除了气候变化外,非洲的发展援助问题是本次G8峰会的另一个主要议题。

  不同于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美之间的分歧,美国在对非援助发展方面采取同其欧洲伙伴一样的积极态度。在5月31日出席美国全球领导委员会主办的会议上,布什表示,从他上任以来,美国已经将发展援助资金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30亿美元,因此成为继“马歇尔计划”以来美国战后史上最大的对外援助增幅。到2010年在现有基础上对外援助还将翻番。

  西方国家的援助同时附加了政治条件,要求受援助国家采取“良政”、法治、预算管理以及加强西方对援助的监管等。在西方国家看来,单纯的经济援助和债务减免无法解决非洲国家的根本问题,贫困和战乱往往是国家管理失败造成的后果。要减少贫困,消除战争,就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这次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她主张将八国集团与非洲的关系定位为“改革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捐助国与受援国关系。布什在上述讲话中也提到,受援国必须在民主改革、打击腐败、人力资源投资方面取得进步。

  但在很多非洲受援国看来,这些条件很多有干涉内政之嫌,有些条件可能是这些国家所无法接受的。这就使这些西方承诺的援助最后有多少能够得到落实成为一个大问题。

  除了政治条件的限制,西方国家在兑现本身所做的承诺方面也存在口惠而实不至的现象,这就使对非发展援助问题更加复杂。

  像G8的其他议题一样,今年的非洲发展援助议题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丝“中国元素”。中国政府的非洲政策取向务实,在提供发展援助方面也不附带任何条件,被一些西方国家认为是对其在非洲传统影响力的威胁。G8的主要成员国在非洲都拥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G8将非洲发展问题再次作为中心议题就顺理成章了。

  这仍是一个需要通过发展和增长才能解决的问题,但什么才是真正符合非洲人民福祉的发展路径,G8和国际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财经》

  □各怀心事

  “主角”们在想啥?

  美国总统布什:修补

  布什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修补与俄罗斯的关系。近来针对美国希望在欧洲建立反导系统一事,俄罗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美国如何借峰会之机来安抚俄罗斯的愤怒情绪是本次峰会的一大看点。

  俄罗斯总统普京:印记

  明年3月俄罗斯将迎来大选,普京已多次重申将不再连任。倘若如此,这次将是普京任内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出席八国峰会。毫无疑问,普京将凭借其充满个性的外交,在八国峰会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日本首相安倍:解困

  这是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首次参加八国峰会。安倍能否在外交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以化解国内困局,成为他这次八国峰会之行的重要使命。

  德国总理默克尔:推动

  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和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今年可谓是德国的“机遇期”。女总理默克尔雄心勃勃,立志要有一番作为。如果在此次峰会上,气候变化、能源合作、非洲政策等议题能够获得突破,那不仅将是默克尔外交的胜利,而且也会极大地提升德国的国际影响力,这无疑将对德国实现“入常”目标产生积极影响。

  英国首相布莱尔:怀旧

  将在6月底离任的布莱尔,此次是他最后一次以首相身份出席八国峰会。作为“告别之旅”的一部分,此次峰会对即将下岗的布莱尔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将更多地披上“怀旧”的色彩。

  法国总统萨科齐:推销

  新科总统萨科齐此次参加八国峰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国际舞台上推销他的“简版欧宪”,从而提升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毫无疑问,他是不会放弃八国峰会这个向世界展示的最佳宣传舞台。

  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求稳

  普罗迪今年2月刚刚度过一次政府危机,对他来说,目前的重中之重是稳定中左联盟的执政基础。普罗迪基本仍会坚持之前在八国峰会上的立场,同时延续与其他七国的交往。

  加拿大总理哈珀:压力

  对于加拿大总理哈珀来说,今年的八国峰会与之前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麻烦是,在气候问题上可能面临国内一定的压力。 据《解放日报》

  图:

  布什还需要点耐心听听德语。

  八位首脑在镜头前神情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算。默克尔(右二)作为东道主立志要有所作为。本版照片由新华社发

  除讨论气候问题外,各国首脑恐怕还有其他的目的。简仁山 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