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宝安试水江湖大坑村富甲天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0:56 南方都市报

  自6月1日起,周一至周五上午九时和下午三时四十分,《深港关系四百年》大型广播断代史系列报道在广东电台南粤之声(FM105.7)播出,每集十分钟

  第叁拾叁回

  上回说到深港合资在深结出硕果,中华自行车畅销全球。港资虽然缓解了特区资金匮乏的局面,但特区建设资金仍显捉襟见肘,当时中央不给钱,只给政策,地方财政也没有钱。到哪里去找钱?可以尝试发行股票!而这个点子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出来的。

  总书记视察 提议搞股票

  1983年2月,胡耀邦来深视察特区建设,鼓励深圳集资办企业。在先后视察蛇口工业区和罗湖、宝安等地之后,胡耀邦了解到特区建设普遍面临资金难题时,就提议可以尝试发行股票。胡耀邦说,当年陕甘宁边区困难的时候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想办法发一个凭证,也就是救国公债券,用来募集资金。当时陪同胡耀邦视察的招商局负责人袁庚多年后回忆起来,仍然称赞胡耀邦的提议大胆。

  谁也没有想到,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是在特区之外的宝安县诞生的。这只由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股票是被逼出来的。特区建立后,宝安县迁至二线之外,要重建一个县城,还要发展各项事业,需要大笔资金。但当时县财政年收入仅1000万元,搞基建、办工业都力不从心。时任县长李广镇也非常着急。而胡耀邦的提议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发行股票当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不过在一河之隔的深圳,确实是几十年不敢提不敢说的事情。

  李广镇提出搞一个联合投资公司,向全社会招股,集资办大事。于是,第一家经地方政府批准向社会招股集资的公司——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应运而生,它就是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宝安)的前身。不过在创办时它只有县财政拨的200万元资金,很艰难。

  1983年7月,经宝安县政府批准,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分红”的方式向社会招股集资,首次共集资130多万元。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宝安”诞生。它和随后成立的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为深圳这座改革之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港股作参考 深股票出炉

  1983年7月8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正式面世。7月25日,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招股启事:“欢迎省内外国营集体单位、农村社队和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入股,每股人民币10元。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保本付息,盈利分红。”

  当时的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章程规定:私人股份可以继承和转让,股东所得股金红利属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这些规则与正规的股市无异。为了打消当时股民的顾虑,章程中还有“可以退股、保本付息”的条款。但这一条因为不符合股市规则,后来被取消了。

  一只张开翅膀、伸开利爪、在空中翱翔的大鹏鸟——这是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的主打画面,大鹏鸟象征着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画面却是从香港的股票样板模拟设计而来。

  1983年6月,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的负责人曾汉雄托在香港的亲友,几经辗转取来几张香港的股票,作为设计股票的样板,请设计人员作参考。后任深圳美协主席的骆文冠受政府委托设计股票,他运用版画技巧,用钢笔画的形式,细密的线条花纹、包括颜色都是他一笔笔画出来的。“那时候眼力相当了得,纹理都是一笔画成,一点涂改都没有。”他说。后来,这套以最原始的手绘技法创作出来的股票成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绝版。

  深宝安发行 港人成股东

  1983年6月开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消息,迅速在深港两地乃至全国传播开来。据统计,当时全国20多个省市均有人入股,众多的香港同胞和一些华侨做了股东。

  宝安联合投资公司首期向外集资450万元,并由此起家,随后开始开发土地,办实业,引资招商,效益可观。随着分红、扩股、再发展,财源似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当年很多购买了股票的香港同跑,也大赚了一笔。

  说到当年购买宝安联合投资公司股票赚钱的人,就不能不提及大坑村,大坑村村委会是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的大股东。大坑村在深圳市大亚湾,1983年以前,该村百十口人人均收入仅几十元。1983年,国家规划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大坑村被迁到当时被称为王母墟的大坑新村,获得了几百万元移民安置费和土地补偿费。

  分到这笔巨款,当时大坑人乐坏了,他们想把钱均分,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人均两万元也够吃几年的。但宝安县政府得知后,打消了他们分光吃净的念头,建议他们“养鸡生蛋”。恰在此时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成立,并且开始对外发行股票。李广镇此前曾在大坑村附近工作多年,得知情况之后他提议将这些钱用来购买股票,大坑村村委会便将80万元投了进去,第二年又增投50万元。当时一些大坑人还为此恼火,但鉴于李广镇的人脉和威望,谁也不敢公开表示不同意。

  当时,村里的部分壮劳力已在大亚湾核电站端上了铁饭碗,加上海外打工亲人的侨汇,这个袖珍村的生活也算殷实。因而最初几年,宝安投资公司给他们的分红也没引起大坑人的多大兴趣。

  巨富大坑村 媲美大邱庄

  1991年,宝安联合投资公司改制为深圳宝安实业有限公司,同年6月30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总股本2.64亿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上市公司,股价随后也节节高涨,从最初的3元钱,经过18个月疯涨后达到33.95元。大坑村最初投进的130万元变成1700万股深宝安股票。

  他们先后将600多万股抛出,获利6000多万元,将其中的3000多万元存入银行吃利息,其余用来买房子、购电器,大坑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年均每人就拥有一百多万的财富。大坑村靠股票一夜富甲天下的美名也不胫而走,当时的香港媒体报道称“北方有个大邱庄,南方有个大坑村”。

  从2005年开始,大坑村被并入了临近的龙岗区大鹏社区,大坑村成为了历史名词。如今的大鹏社区里也已少有人了解当年购买第一只股票的细节。唐焕荫在行政区划改革之前的2000年前后任大坑村治保主任,据其讲述,大坑村一度靠着深宝安每年的分红派息和银行利息,使每个劳动力每月获得400元收入,村里给每个中学生每月补贴350元,小学生250元。

  “那时候真的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叫股票,买的时候也稀里糊涂的。现在想来也算是运气吧。”6月4日下午,下坑股份公司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那时她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23年过去了,她和村里人一样,还在分享着这笔“强加的财富”。他们也还是“深宝安”的大股东之一。

  由于尝到了学习香港先进制度的甜头,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随后一路在制度创新上开疆拓土,不仅是新中国组建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只股票,还先后发行第一张可转换债券,发行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首次通过证券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开办第一个财务顾问公司。

  (下回预告:竹园宾馆是第一家合资企业,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大锅饭,它打造了合资企业改革的样本……)

  深港史话

  深圳设立特区助推香港金融

  深圳之所以出现了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这座国际金融中心比邻的地理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事实上也与内地的变迁休戚相关。

  19世纪末,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上世纪60年代,大量的资金陆续投到香港市场,而经济急速成长自然引来通货膨胀,精明的投资者希望寻找一些可跟随经济发展步伐的投资管道,而股票正是当时其中一个“新兴玩意”。

  自1968年开始,香港市民对于本港经济的信心逐步恢复,逐渐将多余资金投放到股票市场,股市也蒸蒸日上。鉴于股票市场和交易所的发展迅速,港府已开始着手研究加强行业的规管。

  香港股票市场在上世纪70年代初突然开放,华资企业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并迅速崛起成为香港经济的主体力量,至于整体营商环境及社会结构的重大蜕变,则使香港一跃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股票的买卖已经深入家庭主妇和社会各阶层,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资陆续流入香港,香港的经济及股票市场也迅速兴旺起来。

  1978年,香港股票市场一举扭转股灾后的颓势,并在大涨小回的格局中反复上升。而且,从那时起,内地开始搞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这使香港的政治环境变得更为稳定,股票市场更加繁荣。至于西方世界趁中国“门户大开”之势,急欲打开中国庞大市场大门的情况,也直接刺激了香港的经济发展,使香港沟通中西、联系世界的角色更为突出,并逐渐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小启

  征寻证物 征集记忆

  现在,我们为你掀开深港400年的沧桑历史,我们相信,历史不是干瘦的线条,更鲜活的片断、更珍贵的细节,也许留在您的家里,您的身边,那些老房子、那些老照片、那些旧日记,或许都是深港历史的珍贵证物,我们诚恳地邀请您一起回顾这400多年的历史,如果您有珍贵的记忆或证物想与我们分享,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3325000。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樊卿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姜锵

  图:

  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宝安”。 本报记者 徐文阁 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