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呼唤“通俗理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06:22 新京报
陈家琪 感受文化 人有理性,一是能分析判断,进行简单推理,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想问个究竟,寻求佐证。这几乎就是一种习惯,但愿不太过分,尽管我知道这种习惯并不太好。 无论多忙,每天的报纸总要浏览一下,电视新闻也总是要半真半假地在眼前过一遍。尽管谈不上认真、仔细,但用一位法国哲学家的话来说:感觉本身就进行着判断,于是也就生出许多困惑:怎么许多靠自己最简单、最通俗的理性能力,就可以做出基本判断的事,却被法院、被电视上进行辩论的专家们搞糊涂了呢?我们是不是人为地把许多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故意搞得如此复杂,以致让人们最后都失去了自己起码的判断? 先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北京地区的一位年近半百的女性怀孕了,有各种不适,于是先后11次找某位著名的中医大夫看病,结果都说是“更年期综合症”,于是就吃药,最后生下了一个不健康的孩子,丈夫也因“超生”而下岗;于是她就把这家医院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 最后法院的判决是这位不幸的女性败诉,因为她到了这个年龄,又生育过,怎么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怎么就不到西医门诊处做一个简单化验?其中被告一方,多次以这位女性对这位中医大夫的信任(竟11次去他那里看病)来证明医院和这位医生的信誉和水平。 但反过来,也许正因为她太相信这家医院和这个医生了,所以才落到了这种地步。 我一点也不怀疑中医和这位中医大夫的水平,更不会因这件事而觉得中医“误人误国”,但仅就这件事而论,责任毫无疑问在这家医院和这位大夫身上。我们哪怕假设这位女性就是一位傻子,她毕竟去医院看病了,难道我们能因此而把连着11次如此明显的“误诊”责任,推给患者的“傻”吗?这里面总有什么原因,是我们这些外行们所不懂的,但为什么不就此给我们解释清楚呢? 再举一个例子:某记者把茶水作为小便拿给某医院化验,结果说是“有炎症”。这看似笑话,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于是有了一场电视上正反双方的辩论,反方认为医院没有任何责任,道理就在你为什么要用茶水冒充尿液?这先已违反了起码的“规则”(道德?)。大意如此,我不是记得很清楚,当时也就哈哈一笑。但过后一想,如果我们也假设“患者”是位傻子,医生让他化验尿液,他在厕所里转了一圈,不知把什么东西拿到化验室,然后就说有炎症,我们也能把责任推给“患者”的傻吗?如果我们再假设那位怀孕的妇女也到这家医院化验,我们就能保证其结果一定准确无误吗?于是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 其实也就是对最简单、最直接的通俗理性的悲哀。 我之所以不愿意用“常识”而用“通俗理性”,就在于这里面毕竟要有假设、有推理,有将心比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责任就开始转移到了我们这些“傻子”身上:到医院去看病先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找中医看了8次,症状不见缓解,就应该想到怀孕的可能,就应该到西医处化验;比如到商店买东西,要有火眼金睛,能识别各种伪劣假冒商品,到机关办各种手续,要知道程序的流程,要会填各种表格,如此等等。总之在社会上行走处处不易,不但要小心提防,而且要具备各种专业知识。 当然,悲哀的也不只是我们这些医生、医院的出错(这几乎是免不了的),而是总体上医患关系的紧张:每一个患者不仅是事实上的“傻子”,而且必须扮作“孙子”,不停地点头哈腰,生怕自己的多虑显得“更傻”。 此外,就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和评判者高高在上的理论姿态了。 近来,在阅读地方主要官员个人简历时,我发现绝大多数人是清一色的“在职研究生”毕业,也都有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多是“工商管理”的硕士、博士。这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同时也吃惊不小的事: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这些地方主要官员就都实现了自己的高学历目标呢? 我一点也不怀疑这些人的学历和学位,但作为一种“通俗理性”的要求,我更希望知道这些“硕士”、“博士”们的本科教育是在哪里完成的,关心他们的“硕士”、“博士”学位是在哪个学校获得的(但愿这不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再进一步,就是想知道他们的硕士、博士论文写的是什么题目。这种关心,纯粹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性的好奇,因为一般来讲,除理工科,只要是人文、社科领域里的研究课题,我们在知道了一个人的硕士、博士论文的题目(最好有大纲)后,也就大概对这个人的专业水平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既然“硕士”、“博士”是某种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志,那就应该让人们对其专业技术水平有一个大体上的判断。这种判断很可能出错,但出于好奇,就是想知道,谁让我们一天到晚与硕士、博士生们的毕业论文打交道呢! 人有理性,一是能分析判断,进行简单推理,二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想问个究竟,寻求佐证。这几乎就是一种习惯,但愿不太过分,尽管我知道这种习惯并不太好。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共条评论)笔名:*邮箱:* 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