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20年——一条800年沉船的现实角色(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5:49 中国新闻网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刘文锁说。这位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正在进行这一项有关汉代海上贸易航线和港口的研究。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于是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这条航线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经过几次水下探摸,考古队员们大致探明船上装有大量瓷器等物品,总量在5万~8万件左右。“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张威说。

  揭开深藏水底的秘密

  一次一次的下潜、探摸、摄影,这些既危险又重复的动作对所有水下考古队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外人看来,实在是个有趣的活动,每一次潜到水底,再浮出水面,总是能打捞起引人好奇的“宝物”。那些深埋于海底的瓷器,有许多被捞上来时还光亮如新。洁白的瓷胎,绘以各式各样精美的纹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中国瓷器的魅力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们。“欧洲人开始认为瓷器是鸡蛋壳和贝壳磨成粉,然后用水塑造成型。直至16世纪,欧洲还风行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宁夏考古所原副所长、《驶向海洋》的作者杜玉冰说。

  据杜玉冰介绍,那些制作精良,美观耐用的中国瓷器一直是国际收藏界的宠儿,哈彻在中国南海打捞上来的清代瓷器,在嘉士德拍卖行中,一组144件一套的餐具,成交价为334156美元,而一对普通黄釉罐,竟然卖到15000美元。

  那么,装满精美宋瓷的“南海一号”究竟能价值几何呢?有人推测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

  “这些人显然是不了解水下考古的意义,我们不是捞宝,而是要复原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获得我们从其他途径无法获知的信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崔勇说。

  随着岁月的推移,那些古人生活的信息在一点一点的减少、消逝。而有关航海、造船、贸易种种细节,由于文献缺乏记载,水下考古更成为能够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早在1974年,考古学家曾在泉州后渚港发现一条宋代沉船。幸运的是,这艘沉船发现时,沉陷在一片海滩的淤泥当中,并不需要水下考古的技术和设备就能发掘。正是这条船,人们才得以认识到宋代贸易、航海、生活的诸多细节。

  这是一条福建产的中国货船,船上发现2300多公斤香料、2000多枚贝壳、木制签牌96件,还有大量瓷器、铁器、钱币、皮革制品。船上的贝壳是水晶凤螺、篱凤螺等品种,盛产于东南亚海域。船体上附着的小船虫,会在水温25度时排卵附着船板,时间在6~9月。另外,遗留在船上的荔枝、桃、李子等果核,其果实成熟期也在6~7月。大量信息表明,这艘船正是在夏季乘着东南风,由东南亚返航运送香料的货船,却在到港后沉没,仓促的时间甚至让船主连货物都来不及带走。另外,船上发现的中国象棋棋子和宋版小说残叶,也能透露出船员们枯燥的航海生活之外的一些细节。

  那么,“南海一号”能带给我们什么,它的信息量会超越泉州后渚港沉船吗? ★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