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藉失根角色寻找认同 英华裔混血小说家声名鹊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5:50 中国新闻网
作家戴维斯和他的《威尔士女孩》一书封面。(台湾《联合报》图) 中新网6月12日电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集获奖无数,有华裔血统的英籍作家彼得•何•戴维斯(Peter Ho Davies)在国际文坛声誉鹊起。他日前出版首部长篇《威尔士女孩》(The Welsh Girl),广获佳评。 戴维斯1966年生于英格兰,父亲是威尔士人,母亲为马来西亚华人。戴维斯剑桥大学物理系毕业,进曼彻斯特大学修习英文,后又赴波士顿攻读创意写作硕士。他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工作,1992年迁居美国,现为密歇根大学创意写作研究所所长。 戴维斯幼时嗜读科幻小说,十三岁读到《谁写科幻小说》(Who Writes Science Fiction),书中访谈作家多具科学理工背景,让身为工程师之子的戴维斯觉得人人可写作。二十一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作品三度获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1998年并摘下“奥亨利短篇小说奖” 。 首本短篇小说集《极丑之屋》(The Ugliest House in the World)一鸣惊人,连获1998年John Llewellyn Rhys奖及Macmillan银笔奖,被誉为直追二十世纪知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当代美国名家雷蒙•卡佛(Raymond Carver)。2000年出版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同等的爱》(Equal Love),多角度探索亲子关系的复杂纠结。2003年戴维斯更获“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荣衔。 父母不擅说故事,戴维斯对于双亲的生平一知半解,经常藉想象填补空白。这样的想象引发灵感:他无意间发现幼时在祖母家里玩的铜制香烟盒等摆饰,竟是威尔士的德国战犯用炮弹壳制成,兴奋之余展开研究,写成《威尔士女孩》。 1944年的威尔士农村,十七岁的艾丝特是酒吧女侍,她觉得父亲是乡巴佬,梦想和心上人(英格兰士兵)私奔到伦敦,不幸被男友强暴怀孕。艾丝特意外邂逅村郊德军战俘营里的犯人卡斯腾;为追寻自由,并与艾丝特相聚,卡斯腾脱逃成功。躲藏在艾丝特父亲的谷仓几天后,卡斯腾决定放弃,他意识到投降也能获得自由,于是让自己被捉回营里。他于战争结束前获释,在艾丝特父亲的农场牧羊一阵,最后选择返回德国。村民向他提起当地有种说法:牧羊人其实也算是守卫。卡斯腾回以:他宁可当坏的牧羊人,也不愿是好的守卫。 《威》书原本书名是《坏牧羊人》,显示至少有一度艾丝特并非主角,看得出作者对主线安排的举棋不定。学科学的戴维斯曾于受访时表示,他“由许多角度写了不同的小说稿,宛如做实验。” 混血背景的作者擅长处理失根的角色,主要人物都身陷认同冲突,质疑自己归属何处、效忠何人。艾丝特必须隐瞒父亲,未婚怀孕的小孩身上流的是英格兰人的血液;卡斯腾被剥夺了纳粹赋予的认同感,受困于无解的质问:投降拯救自己和同班弟兄算不算懦弱?死亡是不是被视为勇敢必须付出的代价?到头来,每个人都学到:生命是一连串困难的妥协,最好戒慎以对。 说到底,《威尔士女孩》仍然是礼赞最普遍的人性,凸显种族的藩篱终究会倒下。真实世界中,有些德国战犯战后留在威尔士娶妻生子,“随时间过去,不可能再想分出彼此。” 在美国成家立业的戴维斯,这个生长于英国、有着东方面孔的威尔士人,自小就是同侪间的“异类”。他认为小说往往来自曾经受过的伤害,承认笔下在身分认同难局中走投无路的角色有他的身影:“他困在不同的文化里,和人们赋予他的身分挣扎,我有深刻的切身感受。”对戴维斯而言,写作正是“用想象来弥补对过去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