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一轮推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6:0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首席记者 蒲薇

  6月9日,国务院批准在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消息正式公布,成都上下备受鼓舞。消息蕴含了国家对成都过去4年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的肯定和鼓励;同时,省委、省政府对于成都成为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全省提供示范和带头作用,也寄予殷切期望。但是应看到,试验区的设立,对成都来说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家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出发点是鼓励试验区在一些重点领域大胆创新,探索试验,为区域乃至全国积累好的发展经验。从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正是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有今日之局面。如今,成都又该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试验区”的挑战?

  应当看到,经过4年的努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走到了全国的前面。许多地方还没开始做的事情,成都已进行了探索;许多地方开始做的事情,成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个干部队伍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创新和探索必然不能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全面总结深化对几年工作的认识,推动新一轮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提高统筹水平的方向上来。专家普遍认为,成都的统筹城乡战略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总结是必须的,但比总结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的认识。从去年以来,成都在许多方面涌现了一些新做法、新亮点,这些做法和亮点都是在以前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路子上实现突破,走得更远。我们认为,成都现在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这些新的东西进行梳理,能为下一步成都统筹城乡深入推进提出一些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建议。

  首先闯入我们视线的,是成都统筹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回过头来看,成都的区域经济合作大致分为三步走:最早发端于政府引导下的点对点的合作,比如青蒲对流。此后,“工业飞地”兴起,其合作动力由政府的行政命令转为中心城区产业外移的内在需求。以武侯、崇州、金堂的“一都两园”为代表,这一合作形式主要以一个产业为主,将产业的各个环节放在不同地区,从而形成整体优势。从去年开始,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在成都悄然兴起,即依托于城市快速通道和产业的关联性形成横跨一二三圈层的经济带,最典型的莫过于金(牛)新(都)彭(州)和温(江)郫(县)都(江堰)两个经济带的形成。这两个经济带的共同特点是:从单项的产业合作发展为全面合作,其中金新彭还将三个区县的产业规划放在一起做。

  这种经济带的形成,意味着成都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了两个转变:从点对点的合作转变为一个片区的合作;从政府行政命令下的他组织形式转变为产业发展、区域竞合的自组织形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相应的机制体制也在不断得到完善。西南交大的区域经济专家戴宾认为,区域竞合是统筹城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政府认识到位、基础设施到位和产业的关联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性问题。我们的报道也将围绕这三个方面一一展开。

  随着试验区的设立,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新一轮推动期,国家也对成都提出了在八个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的要求,我们也将围绕统筹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报道。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成都,必将强有力地推动我市新一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从兴奋中静下心来,按照李春城同志在青白江区调研时所强调的,围绕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统筹水平,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