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岛去,过一个原生态端午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15:37 厦门网-厦门晚报

  端午节特别策划

  龙舟赛集力与美于一体然将端午视为

  石码渔业社区的龙舟饭芳香可口视为

  马洲的龙船旗与众不同

  插艾草、放鞭炮、划龙船、向“水仙王”祈福、吃龙舟饭、龙舟夜游、往江里撒粽子、唱《龙船调》、斗戏……当传统的端午节几乎被现代人等同于简单的“吃粽子”时,在岛外的许多江边、海边,人们依然将端午节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举行集祭祀、文娱、体育于一体的各项活动,持续几天甚至一个月。

  您是否打算开着爱车,带上相机、DV,到江河边的村庄看看原生态的划龙舟,和村民一起高唱《龙船调》,甚至亲自上船,体验水中击桨的乐趣,记录、享受民俗的盛宴?近日,本报记者走村庄,访老者,看场地,整理出一份“出岛过端午全攻略”,为您过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节提供参考。

  云霄阳下村:水上高歌《龙船调》

  云霄县城的漳江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龙船,人们正对它们进行维修、上漆,指望着它们在端午节一显身手。不时有人上船操桨,来个热身,“备战”的气氛颇为浓厚。

  “只要有水,村村都划,哪怕有个小池塘,他们也要划。”云霄县文体局副局长李林国介绍这里的端午盛况时说。

  零点撒粽子喂鱼

  最大气、出手最大方的当属阳下村。村主任方寿章说,农历五月初四,漳江沿岸的各个村庄就将龙船开至县城江滨路的江面集合亮相,少则几十条,多则上百条,蔚为壮观。五月初五零点,人们会划着船,把粽子撒到江里,这正是端午节的来历:往江里撒粽子喂鱼,希望它们不要咬屈原的遗体。

  龙舟赛冠军奖4万元

  初五中午12点,龙舟赛的选手们汲取江水洗自己的眼睛,称“洗龙眼”,因传说午时水有净身作用,可防病。

  下午比赛开始,来自附近各个村庄的10支参赛队首先进行第一轮淘汰赛,淘汰掉最后两名。余下的8支队伍以循环赛形式决出冠亚军。冠军的奖金很高:前年是4万元,去年是2.5万元。所有开支均由村民自发捐献。

  得奖金买龙船

  阳下村还由村民自发成立临时组委会组织赛事。赛道两侧彩旗飘扬,啦啦队以劲歌热舞助兴,安排专人置办伙食,烹煮几大锅咸干饭、萝卜排骨汤,参赛队员和观众都可任意食用。临时组委会还特邀县文体局人员任裁判,以示公正。

  前年,冠军由东厦镇的一个村庄获得。这个村庄临海,村民以捕鱼为生,划船击桨是他们的本份,劲道自然比其他队伍大得多。这个村庄经济较弱,得到4万元奖金后,立即订购了两条龙船。

  《龙船调》可唱4小时

  划龙船时常常伴以《龙船调》。龙船调分献江、祭江、辞江三部分,一唱一和,配和着划桨击水的动作,很有号召力。云霄的《龙船调》最长时可唱4小时,可惜现在能从头至尾完整唱齐的人已难得一见。文化馆打算在这个端午节到各个龙舟赛现场普查,力争找到能唱全本龙船调的高手。

  交通提示:沿国道324线至云霄县城振云大酒店,酒店对面的小路即可通往阳下村。

  角美流传村:“龙舟王”可坐52人

  角美镇流传村素有“龙舟窝”之称,因为这里位于九龙江北港的宽阔江面,有足够的空间赛龙舟。

  最长龙舟21.6米

  全村拥有十来条龙舟,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21.6米,等于十几人头脚相连接在一起的长度,堪称“龙舟王”。这条船两侧分别可坐25人,加上船头的掌舵者和司锣者,共52人。拥有这样的大龙船可不是件易事,因为长度25米以上的整木现在已很罕见。造船者要到闽西的深山老林中一根根寻找、目测,还要看看树头的直径是否够粗。再将这样一根长木肩扛手抬,沿曲折山路靠人力一步步拉下山。

  掷毛巾决定胜负

  流传村的龙舟赛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正日”,大约从下午1点开始,周边村庄的龙舟也来凑热闹。比赛的规则很随便,自由选择对手,自行决定赛几回,每次获胜的龙舟会接到从指挥船上的村老大远远抛来的一条毛巾,结果哪艘龙舟得到的毛巾最多,就是当年的第一名。

  去年就有厦门的户外运动者特意来到流传村与村民们同舟共赛。不过由于缺乏训练,动作不熟练,配合不默契,不但不能为本舟加油添力,反而妨碍了其他选手。但好客的村民没有责怪他们。

  石码渔业社区:“水上吉普赛人”祭海神

  龙海石码渔业社区的住民们世代以捕鱼为生,有“水上吉普赛人”之称。老人们告诉记者,这里的端午习俗已保持了数百上千年。从初一到初五,渔民们划龙船、看大戏、祭拜神明,目的是为了驱逐九龙江上的瘟神,祈求平安。

  天天歌仔戏 家家挂艾草

  农历五月初一,渔民们下水划龙船,等于是初五盛大活动的“热身”。从初一到初五,渔民们特意请来歌仔戏团,每晚从7点演出到12点,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悬挂艾草祛邪。

  五月初五达到了高潮,大清早,渔民们自发聚集到九龙江竹厝码头边的水仙王庙,按照传统习俗祭拜后,将“水仙王”、妈祖诸神“请”到渔船上,巡港游江。

  在将这两位“海神”抬上船之前,有一位渔民穿着红肚兜,代表“水仙王”与村民们对话。这位“水仙王”化身是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程序从4000多位渔民中挑选出来的。

  “龙船粥”吃了能保平安

  大约中午11点,负责厨事的渔民已煮出了足够全体人食用的“龙船粥”。这“龙船粥”是由产于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上好稻米,加上鱼块、肉丝、香菇煮成的,吃起来极为可口,有鱼、肉、米的清香,据说吃了能保平安。

  吃过“龙船粥”后,人们抬着神像,跨过燃烧得极旺的火炉,将神像和祭品放到两条小船上。歌仔戏演出队的演员们化装成“八仙”形象,上了另一条船。80多名青壮劳力跳上两条龙船,持桨待发。

  随着响亮的锣鼓声响,隆重的水仙、妈祖出境巡视和龙船巡港游江开始了。载有水仙、妈祖的“九王公船”在港区内来回巡游。龙船头摆放着一个装满白米饭的红塑料盆,还有一人手持旗子往四方挥舞。渔民们纷纷烧香祭拜、燃放鞭炮,往江面上撒“银纸”。一时间,港内烟雾缭绕,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马洲、官田:高悬琉球贡船旗

  到龙海颜厝镇的马洲、官田社看划龙舟,最值得关注的看点是龙舟上高悬的旗。这里各船艏挥舞着的,并非通常闽南龙舟上的五色旗或蜈蚣旗,而是长条形、黑底旗,上下的头尾是白的,中间的黑底有一轮白月。马洲村为“黑地白月旗”,官田社为“乌龙白日旗”。这种旗子只有在琉球古画上才能看到,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明朝皇帝赐给当时的册封使潘荣的旗子。官田是潘荣的故乡,马洲则是潘荣外婆家。

  官田社内举办龙舟赛的“正日”是在五月初六。

  漳州市区浦头港:六条“巨龙”颜色各异

  “现在的水面不及从前的三分之一。以前有上百米宽,6条龙船可同时开划。”芗城区龙舟竞赛协会秘书长林进海望着在城市的高楼中显得逼仄的浦头港,很是怀念著名的浦头港“龙舟月”。

  600多年历史的龙舟赛

  浦头港是漳州市区最大、最长的内河水道,历史上可直通九龙江西溪至厦门。漳州古月港衰落后,浦头港于清代崛起,成为对外通商贸易集散地。端午节划龙舟一向是浦头港的盛事,前后持续个把月。

  林进海说,浦头港龙舟竞渡可追溯至明永乐四年(1406年),已有600多年历史。这里的各个“角落”共拥有6种颜色的龙船:浦头大庙青龙舟、土白白龙舟、土坪黑龙舟、田丰红龙舟、文英楼黄龙舟、港口店上浅绿龙舟。每年农历四月起,“六条巨龙”就陆续下水训练,五月初五集中“巡江”祭拜“水仙尊王”即屈原,比赛则要到五月十七、十八才进行,因为那时正值大潮,水涨船高适合比赛。划龙舟时,全身都得用力,双腿要靠紧船板紧紧绷住,双手上下挥动。人们常常提前一个月训练,等于全民健身。

  “旱龙舟”“哀悼”划龙舟

  因为浦头港污染严重,龙舟赛曾停止5年。2005年,浦头港的民众以“旱龙舟”的形式“哀悼”划龙舟。人们将龙船摆在岸上,在岸上敲锣打鼓挥桨放鞭炮,用力奔跑,举行“岸赛”纪念已无法举行的龙舟赛。经媒体披露后,有关部门下大力气整治浦头港,去年浦头港龙舟赛得以恢复。

  林进海说,现在的浦头港已是“死港”,不能通江海,为防汛也不敢提前蓄水,所以无法进行训练。他们打算从五月初一开始蓄水,五月初五比赛。

  交通提示:进入漳州后沿九龙大道拐向南昌路,从公交25路文华园菜市场站向南拐进一条小路即到达浦头港。

  榜山镇七甲社:连续一周答谢水仙王

  龙海榜山镇的“七甲社龙舟赛会”已有700余年历史。传说700年前一艘番船遇狂风,有沉没之危,船中有九龙江下游邻社七乡亲结拜为异姓兄弟,共同祈祷水仙尊王保佑大家安抵南洋。后来他们果然平安发财,回到故里后,兄弟们决定举办龙舟赛会答谢水仙尊王,以兄弟们的年龄为序,定下初一官州桥,初二云都桥,初三庄厝,初四沧州(官州),初五翠林(林下),初六莱厝,初七罗锦(芦沈)。

  友情提示:大多数龙舟赛都安排在中午12点以后进行,主办方通常会准备咸饭、卤面等“工作餐”,欢迎客人食用。通常不允许女性上龙船。若有兴趣亲自划一把,最好准备一套换洗衣服,因为赛后肯定是全身湿透。

  本版文/图 记者 刘丽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