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多少博士可以重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02:15 中国青年报
高靖生 6月3日的《思想者》刊文说有著名学者提出仿效旧时科举形式,设立“国家博士”选拔制度,该文作者认为,这是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提议。 令笔者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科举”就是好的?就一定要拿来效法?难道,美国有“白宫学者”,中国如果没有“中南海学者”就令人不快了?“国家博士”的提议是仿效古时“殿试”的制度,要选拔的乃是“天子门生”。然而,殿既不存,“试”又何来?实在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窃以为,现在人文精神与价值标杆的缺失,虚无主义的盛行,绝不是设立个把荣誉称号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中国虽然没有发展起严格的形而上学哲学,但是,在实践生活中,国人的形而上情结倒是无比的严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总是要认真地寻找那个“终极因”,以为找到那个“至高”的原因,一切问题就会解决了。当下,一个“人文精神”就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会问题。我们总以为,人们以金钱作为唯一的坐标,其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更高的追求”。所以,要以非物质的东西如荣誉来唤起人们对于理想的热情。然而,“国家博士”的全部价值只是来自“国家主席监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在我们的时代,特别是知识分子不会再耻于谈钱了,以大学教师为例,副教授的薪金在大多数学校一月4000元不到,而旁边的房价早就涨到12000元/平方米了。谁不想在自己的专业上精益求精,谁不想自己教的课万人空巷。可是,即便是知识分子,基本生活问题又何能置身事外。即使你给他个“国家博士”的名头,也只是为其“走穴”的名片上多一行字而已,会有什么实质的规范效果和奖励效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