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狼性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10:38 南方日报

  我们真的需要狼性吗

  ——评成君忆新著《管理三国志》兼谈狼性文化批判

  文/温元凯

  “不要再宣扬‘狼性文化’,让狼做回狼吧”。这是成君忆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针对当前“狼性文化”的泛滥,成君忆显得痛心疾首,但另一方面,他又对“狼性文化”必将衰落而充满信心:“我的新书有全面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说完掩卷,沉着而又释然。

  成先生所说的新书就是《管理三国志》。在写作《水煮三国》几年后,再次写三国的题材,他显然寄予了超越自己的厚望。与《水煮三国》不同,《管理三国志》更多的是宁静,是关于文化与人生的思考。如果说有强烈的批判,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狼性文化”。

  不由想起一篇关于狼性文化反思的短文:

  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授课,讲到企业的管理与文化时,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呢?

  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其余学生选择做“羊”。教授最后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做“人”。

  让狼继续做狼,我们做回人,这正是《管理三国志》所要表达的观点之一。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以及创造出高等社会与文明的人,为什么要向狼学习?为什么需要拥有狼性?这是很值得思考的状况。

  在成君忆的管理思想体系中,文化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渔夫文化”,另一种是“园丁文化”。“渔夫文化”崇尚掠夺和占有,“园丁文化”则采用培养和创造的方式增加财富。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派生出不同的管理学——“渔夫式管理”和“园丁式管理”。而“狼性文化”显然是“渔夫文化”的一种极端体现。相比起三国时期所崇尚的“渔夫文化”,现在流行的“狼性文化”更加原始,也更加简单。

  谈到此,自然联想到两年前的一本畅销书——《狼图腾》,这本书自然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度被媒体评为“思想震撼的书”,并让国人“反思思想根源”。

  然而,不同的眼光带来的是不同的评价,《狼图腾》的文学价值自然不低,但那些抬高其思想价值及社会影响的评论,却使人怀疑。难道延续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比不上游牧文明当中的“狼文化”?

  《狼图腾》给出的结论是: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无法培养出狼的血性,只会造出温和的顺民,整个民族在性格上就缺乏狼天生的血性。这种温顺的民族,或许利于内部管理,但如果在与外族的竞争中缺乏狼的血性,就只能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着基本的不足:从文明与智力层面看,“狼文化”显然比不上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高级和复杂;从结果上看,以农耕民族为主的中华文明从来没发生过文化断代,并最终同化了“狼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体系中的一部分。

  从成君忆的评价看来,“狼性文化”流行的背后,其实是当前社会整体价值观的缺憾。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看不到人生的出路,在企业管理或者工作中也看不到企业文化的出路,只能使自己变成“狼”,不断追逐下一个目标。然而生活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人就如同当年的曹操,表面上看事业做得很大,或者各种物质占有非常多,但事实上一直生活在深深的危机感和强烈的不安之中。

  狼的凶猛只适用于偷盗掠夺,它无法与人的生命本身相一致,无法维持一个强大且持久的伟大文明,它所宣示的武力也因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而昙花一现。而中华传统文明更强调自身建设的创造性和维持的平衡性。正是这种高级文明才能使得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不曾中断。

  《管理三国志》的批判更是直指当今的商业社会和商业文明,认为大部分企业家所奉行的正是一种“狼性文化”,这种整体的社会状况带来的影响就是使大部分人都看不到人生的出路。

  近年来,我们过度放大了社会中竞争,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同样还存在合作与共赢,而且合作和共赢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追求。反观当前一些奉行“狼性文化”的企业,由于过度强调竞争,在组织内部和员工之间都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了利益而生存的错误思想导致“内讧”的现象比比皆是,整个企业的文化充斥着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甚至蔑视规则、无视人性,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

  “狼本身并没有错,它只是安安分分做”。“狼性文化”只是人在迷茫时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追求“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中,“狼性文化”就是在制造一种不和谐。请少点“狼性”,多点“人性”,成君忆正默默承受着,描绘着一幅理想国的美好图景,他的声音或许不大,但坚定而有力。

  《管理三国志》 成君忆著

  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