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王蒙——读《王蒙自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7日10:38 南方日报

  文/黄红丽

  在互联网上,有关“作家王蒙”的网页约356,000篇,信息五花八门,有王蒙如何注重养生的,有王蒙出访的,有王蒙言论的(如批评奥运冠军感言的,说铁凝的先生很阳光的),有王蒙的部长生活的,当然最多的是王蒙的文学活动。呵呵,一个立体的王蒙!我想王蒙会喜欢这种万花筒式的描述。

  汪洋恣肆、摇曳多姿——这是我读《王蒙自传》的感觉,也是我对王蒙著作一贯的印象。王蒙先生虽年过七十,然他的文字依然青春,文气依旧沛然。老年人的文字容易平淡,甚至干枯,像王蒙这样睿智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可谓凤毛麟角矣!

  这是我喜欢王蒙的一个重要理由。我喜欢睿智而有激情的文字,因为从中不仅可读到作者的智慧,更能感受作者生命的活力。读着这样的文字,很难相信作者已进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古稀之年。

  高智商和达观心态,使王蒙时时对自己的尴尬境遇加以自嘲,化尴尬为风流。王蒙对自我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夫子自道:

  我好像一个界碑……站在左边的觉得我太右,站在右边的觉得我太左,站在后边的觉得我太超前,站在前沿的觉得我太滞后……

  胡乔木、周扬器重王蒙,他们的水平、胸怀、经验、资历与对于全局性重大问题的体察,是王蒙学习的榜样。然而王蒙比他们多了一厘米的艺术气质与包容肚量,还有务实的、基层的工作人员多半会有的随和。

  作家同行能与王蒙找到共同语言,但是王蒙比他们多了一厘米政治上的考量或者冒一点讲是成熟。

  书斋学院派记者精英们也可以与王蒙交谈,但是王蒙比他们多了也许多于一厘米的实践。

  那些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的人也能与王蒙交谈,只是王蒙比他们多了好几厘米的理解、自控与理性正视……

  有河南农民作家乔典运的名言:“瞧人家王蒙说话,领导上听着像是在替领导说话,群众听着像替群众说话。”

  这是王蒙的尴尬,也是王蒙独特的价值。对此,王蒙有清醒的自觉和体认,所以他才能幽默达观泰然处之。王蒙少年成名,青年跌落人生谷底成为右派,流放边疆16载,45岁复出,其后任中央委员、文化部长,人生何等跌宕传奇!对于作家王蒙来说,这难道不是上天的厚赐?

  当然,在诸多的身份中,王蒙最在乎的是作家身份。在《我究竟是谁》一章中,王蒙记述了巴金先生的一次嗟叹:有一次出国,作协机构为巴老印名片,上面罗列了巴老在政协、中国作协及上海的种种职务,然后才是小说家三个字。“巴老叹道,小说家才是首要的,没有小说家三个字,哪儿来的其他?现在偏偏把小说家三字放在了最后。”王蒙对巴老的感叹是认同的,对自己的人生使命也有清醒的自觉,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任文化部长政务繁忙的时期,他依然佳作迭出。王蒙幸福地写着,激情地写着。

  作家陈祖芬对王蒙的身份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她说王蒙最准确的身份不是作家,也不是文化部长,而是——学生!因为王蒙永远好学不倦,他津津乐道于学维吾尔语学英语,对新的东西总是充满热情,有记者甚至把他的养生之道概括为喜欢漫画。只有年轻的心灵才会那么热爱学习!

  70岁的王蒙开始写自传,真是正当其时。五四新文学的主将胡适先生特别提倡写作自传,认为即便是普通人的自传,也能为历史存真,更何况像王蒙这样阅历丰富无比的文学大师,其自传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示它的文学的、史学的、社会学的意义。有一段时间,媒体频繁炒作《王蒙自传》预付200万版税的新闻,作为一个编辑,我也非常关注这件事。曾与《当代》杂志编委周昌义(畅销书作家周洪)议论过此事,对于王蒙值不值200万版税的提问,周老师说:“出版者是有眼光的,当王蒙成为巴金的时候……”我明白周老师的意思,王蒙不仅是畅销的,更是经典的。20世纪80年代,花城出版社率先出版《沈从文文集》《郁达夫文集》,为文学界所称道,也为出版社积累了宝贵的无形资产。对《王蒙自传》的出版应作如是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