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走来的“田坎书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7:45 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山里走来的“田坎书记”
“我入党以后,一定要向刘胡兰、杨子荣等英雄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我要求入党,不是为了名誉好听,不是为了给人民当老爷,而是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安排。党叫我干啥就干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这段朴实的入党宣言,写在1975年的夏天,当时的邓平寿还不到20岁,正是个干劲十足的热血青年。

  2007年2月1日,这位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的党委书记、甘为人民公仆的好党员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永远地停下了他忙碌的步伐。

  32年来,一心为民办实事的邓平寿,无愧于他入党时写下的话。

  “把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梁平大西北,好路也没得,下雨无客车,急死过往客。”

  这几句顺口溜,真实地反映了10年前虎城镇交通差、老百姓心里着急的真实状况。

  1997年以前,这里公路很少,连一条贯穿虎城境内的通县公路都没有硬化。农民的粮食、柚子、肥猪,山外的肥料、建筑材料运出运进很不方便,老百姓备受肩挑背磨之苦。

  邓平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组织镇里的党政干部认真研究,下决心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哪怕勒紧腰带,也要千方百计把致富路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这句话,成了他当时的口头禅。

  1998年,虎城镇连接县城的公路开始硬化,工程启动后,邓平寿身先士卒,与村民一道挖路基、抬石头、搬材料,样样都抢着干。2002年,虎城镇上丰村的第一条村级公路变成了水泥路。随后,全镇迅速掀起大办交通的热潮。

  2003年初,陈家村修的公路要经过村民刘久星家的后山,刘久星认为修路会破坏他家的风水,死活不准施工。当时邓平寿刚从重庆做了肺肿瘤切除手术回来,得知此事立即赶往刘家。

  看到手捂胸口,脸色苍白,直冒虚汗的邓平寿,刘久星感动了:“邓书记为我们修路,命都可以不要,我如果再不答应,还是人吗?哪怕占我的田、砍我的树,破我家的风水,我也毫无怨言。”

  就这样,一条长2公里、宽4米的公路顺利修到了村口。

  后来陈家村的这条水泥公路成了村民的一条致富路。2006年3月,投资600万元的梁平县洪泰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正是看中这条路,才落户到陈家村,不但解决了陈家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这里务工。

  今天的虎城镇基本实现了县道连村道、村道连组道的水泥路交通网,共硬化村组级公路48条,108公里,达到100%的村、85%的组通水泥路,多数群众过上了“走路不湿鞋”的生活。

  而全镇每一道田坎边,每一条乡村公路上,也都留下了邓平寿深深的足迹,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为“田坎书记”。

  “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如今的虎城镇,柚果飘香,桑树青翠。柚子和蚕桑是虎城的传统产业。早在1993年,镇党委政府就提出“耍好一条龙,壮大一根虫”的发展思路。“一条龙”即柚子带,而“一根虫”则是指蚕桑。

  前些年,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蚕茧价格逐年下滑,有些老百姓的信心开始动摇了,有的甚至挖桑树。

  邓平寿带着镇里的干部天天下村组,给群众做工作,还在自己家里带头栽桑养蚕,为村民做示范。

  在虎城镇群众眼里,邓平寿像大哥,像兄弟,有时又像严厉的老师,但就是不像个“官”。穿身布衣服,肩上背个洗得发白的军用挎包,是虎城百姓心中“标准”的邓平寿形象。在养蚕的季节和桑树冬管嫁接时,他的挎包里总是带着蚕药、桑剪,下村时随时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蚕农的难题。

  一次,在千丘村二组,邓平寿听说养蚕大户罗立德家的三张蚕不吃桑叶,他便立即赶去,蹲在蚕房里仔细观察,最后确定是轻微农药中毒,马上从挎包里拿出蚕药救治。半天工夫,蚕子就恢复了正常。后来,这三张蚕卖了1000多元。每次罗立德见到邓平寿,都要伸出手拉住他:“这一千块钱是你帮我捡回来的!”

  为了让农民的蚕养得更好,邓平寿还请来蚕桑技术员讲课,在虎城成人学校办了蚕桑专业班,定期组织蚕农去培训。

  “改革开放几十年了,还不让群众富起来,我们就对不起他们哪!一定要让虎城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啊。”这是邓平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决不让镇里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读不上书”

  “巍巍猫儿寨,悠悠施家河。川渝交界处,耸立新小学。教育添佳话,群众心欢乐。”这是沙石村小建好后,当地老百姓编的几句顺口溜。

  沙石村小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风雨浸蚀,校舍变得陈旧不堪。看到这种情景,到村里检查工作邓平寿眉头紧锁。他想,一定要把虎城的学校建好。在他的倡导下,虎城镇借助学校布局调整的机会,按照“建一校、富一村、兴一方”的原则,加快了村小建设工作。

  2005年9月,改建的沙石村小竣工了。学校的教学楼有8间教室,有标准的学生食堂,活动面积足足有400平方米,还有崭新的课桌,铝合金的窗户。师生们笑得合不拢嘴,村民们放起鞭炮、敲起锣鼓来镇上感谢政府。

  因为他对教育的重视,1998年至2006年,虎城镇的教育工作在梁平县的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连续9年获得一等奖。虎城镇成人学校还在2000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

  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难,也是邓平寿时常牵挂的问题。“决不让镇里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读不上书。”他暗下决心。1997年秋季,他与五角村贫困学生罗洪静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罗洪静从小学直到读完职业高中。

  资助个别学生入学容易,解决全镇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难。邓平寿深深意识到这一点。1998年,在他的发起和倡导下,虎城镇有了自己的“希望工程”,每年全镇都要为“希望工程”捐一次款。参与捐款的,有干部职工、有农民、有教师,慷慨解囊的人越来越多。

  截至2006年12月,虎城镇的希望工程共收到捐款54036.83元,资助贫困学生272名。因为希望工程的实施,全镇适龄人口中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虎城是距离梁平县城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没有几个干部愿到这里来,来了的干部也没有几个不想走。对于进城是不少干部求之不得的好事,但邓平寿却两次放弃进城升迁的机会。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这是邓平寿对虎城镇四万乡亲许下的承诺。

  如今,他用生命践行了诺言,永远的守护在了这一方他为之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守护在了他的百姓身边。他要看着虎城的百姓“都过上巴巴实实的好日子”。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