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官做了半世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08:43 红网-湖南日报
通讯员 王继云 本报记者 廖宏成 近些日子,年近七旬的覃国文一次一次地往溆浦县城跑,为了修通所在的中都乡高坪村与邻县乡镇的公路,这位当了52年村官的老党员还在不遗余力地奔忙着。 委婉拒绝卖“公林” 1955年,刚满16岁的覃国文因为“根红苗正”,担任了当时的生产大队团支部书记,后来就连任“村官”到现在,一干就是52年。 这些年来,一些做木材生意的人多次上门,劝他将村里的山林卖了,可他们都吃了“闭门羹”。“集体有家当,办事才方便,”老覃拒绝了一拨又一拨的生意人,“村里的公路需要养护,如果山林全卖了,到哪里拿钱来养护。” 上世纪60年代,覃国文带领群众建起了第一个村级林场,造了500亩杉木林。1972年,他被任命为高坪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又组织群众将村里的1000亩荒山进行绿化,由“公家”管理。山林田土承包到户期间,他不仅坚持给集体留下“家当”,而且还为村集体新造了500亩杉林。看着村里的2000亩郁郁葱葱的山林,老覃说,今后村里面搞公益事业建设,就不要群众出钱了。 出差带着干粮走 1989年,溆浦县提出要建电气化县。为了让山里人告别煤油灯,过上“亮堂堂”的生活,覃国文带领群众将电线沿着17.5公里的山路,送到141户村民的家中。村里的群众看到附近一些乡镇的村组拉通了程控电话,心里特别羡慕。覃国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一方面带领村民投工投资拉杆架线;另外一方面,他带着干粮走上了争取建设资金缺口的道路。 覃国文到县市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为了节省开支,他每次外出都随身带着糍粑、红薯和玉米,当作自己的一日三餐。就这样,覃国文为村里筹得资金80多万元,先后架通了高压线和程控电话线。 该村2组村民覃寿泉一家居住在偏远的小山坡上,离村民集中居住地还有3公里。老覃说服村民后,没让覃寿泉多花一分钱,轻轻松松用上了电。 修路卖掉13头猪 1992年,覃国文决定利用本村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饲养业。被他请来的老板均因为村里不通公路而放弃了。次年春天,老覃与村干部们开会做出了决定:一定要修通村公路。 为了拉通村级公路,覃国文不仅自己在外争取修路资金,而且还将自己家的积蓄也投了进去。妻子戴水连在家喂的13头大肥猪,“自己家一两肉都没吃上就全被他卖了”,卖的钱也全部用于修路。 提起覃国文,该村5组72岁的瑶族老人卜现英老人直夸他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该组居住着15户瑶族村民,住地离计划修的公路还有2公里远。覃国文又数次外出筹款10多万元,将公路修到了瑶族村民的家门口。 如今,村里的公路通了,群众也渐渐地富了起来。覃国文感觉很欣慰,他说:“看着大家能过上好生活,我干上52年也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