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校园华尔兹”背后的社交恐惧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06:0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从教育部推广校园集体舞,到成都市实验中学500多名学生在校园里手牵手跳起了华尔兹,围绕此事的争议一直不停。有趣的是,在学生们相对平静的同时,反应最为激烈的,反而是不跳舞的大人。

  校园内的舞曲,激起校园外如此多的口水,这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状,表面是对男女生共舞的习惯性恐慌,实质上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在人际沟通文化上的严重欠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的苍白。

  对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成人而言,大学乃至成人之后跳交际舞的时间都不多,更不要说男女界限分明的中学时期。这种在普遍缺乏社交手段和经验环境中形成的成人社会,对校园集体舞所持有的惊讶及“早恋论”,实际就是一种“少见多怪”式的推断。

  社会交往和与人沟通,是人类在任何成长时期都要面临和学习的课题。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独善其身”和“隐士伦理”成为大多数人成长的禁锢。中国传统的运动和游戏方式,更多的也是以个体对抗为主,比如麻将,鲜见像交际舞这种注重沟通、协调的社会交往形式。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社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如何开掘多渠道的社交方式上,中国的教育和成人社会还远远没有及格。

  对“校园华尔兹”的争议中,有一种论调是“大人要正确引导”。这里的引导,无非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但成人社会面临的社交现实却是尴尬的:据最新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最普及的三种社交活动是聚餐、体育运动和卡拉OK。同时中国人的社交半径较小,人际交往呈现出显著的“熟人社交”特点,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甚至害怕与陌生人进行情感沟通。

  这就是现实。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潮流下,中国成人社会最主要的社交方式仍然是延续了数千年的“饭桌社交”,最主要的社交圈仍然是“熟人圈”!在如此单一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圈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成人社会又能够给孩子们怎样的“正确引导”呢?

  并不是中国的成人社会没有社交的渴求,也并不是中国的成人社会意识不到社交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收益。中国成人社会的社交恐惧症,一方面得自传统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社会交往中的诚信度不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从“熟人社交”走向“陌生人社交”的进程。这种恐惧,也进一步造成了社交方式的贫乏,使得人们不敢去发掘和开展多种社交方式,除了吃吃喝喝就是沉溺于“熟人圈”。

  可以说校园里响起的这曲华尔兹给我们的成人社会上了一课。如果我们仍在社交贫乏和恐惧症中挣扎,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说孩子们渴望与人交际的积极行动?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