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集成电路产业握住核“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05:3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IC设计企业云集,而没有芯片制造环节;封装测试“大腕”云集,集成电路产业链却存空缺,而这样的“遗憾”在昨日彻底结束。2007年6月19日,这天对于成都,乃至整个中西部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都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昨日,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芯厂”)正式宣布实现量产,此举标志着我市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上,已经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产业链,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真正进入了核心。

  一期投资约2.75亿美元,二期设备投入达3.2亿美元的芯片制造项目,意欲何为?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当作何反应?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项目各方负责人,“解密”中西部首个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的“前世今生”。

  解密·模式

  资源优势与管理优势对接

  成芯厂填补“核心”空白

  据悉,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8英寸芯片厂的成芯厂,是市政府的优势资源和中芯国际在人才、技术、市场等管理方面优势的完整对接。在合作模式上,成芯厂是由市政府控股的两家企业合资组建,并委托给中芯国际经营管理。一期投资约2.75亿美元,二期设备投入达3.2亿美元的芯片制造项目,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意欲何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产业核心环节,谁就占据了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市长助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分析,芯片制造环节是集成电路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产业拉动效应最强的核心环节。“高新区目前拥有50余家IC设计企业,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封装测试工厂也已相继投产,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中西部地区首个8英寸芯片厂,填补芯片制造环节的缺失,是必要而且必需的。”

  据悉,目前,同样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武汉,也正在分别着手建设一条8英寸芯片厂与一条12英寸芯片厂,而已于昨日量产的成芯厂,则先行一步,填补了中西部地区芯片制造的“核心”空白。据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先生透露,在经营团队方面,成芯厂的核心团队主要来源于中芯国际在上海晶圆厂的“中坚力量”。

  解密·布局

  集成电路产业添“底气”

  成都不排除建12英寸芯片厂

  “成都经济要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必然选择,而集成电路产业,又是一个关键突破口。”敬刚认为,处于内陆城市的成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除了可以扬人才、能源等要素之长,还能避内陆城市在物流等领域不可回避之“短”。

  “目前,国内约有3座12寸芯片厂,以及40余座8寸芯片厂,大多分布在产业链成熟的长三角、环渤海地带,而在中西部地区,在晶圆生产环节则是个空白。”敬刚分析,随着成芯厂的量产,将让成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加快做优集成电路产业”的思路更有“底气”,随之而来的完备产业链群聚效应,也会更加显现。

  据悉,今年5月21日,成芯厂前期试生产中,共产出140片验证晶片,经过测试,平均良率89.46%,根据预计,年底成芯半导体将达每月13000片的产能。“今年年底,成芯厂将新增1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明年将再增一条,3条生产线达产后,将实现月产70000片的芯片产能!”据敬刚透露,随着8英寸芯片生产线步入正轨,下一步,成都将不排除建设12寸芯片厂的可能,“当然,我们会花更大力度通过招引的方式,吸引更多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的企业来蓉发展。”

  解密·拉动

  节约时间降低了成本

  投产加速“群聚效应”

  据统计,目前,在我市的IC(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超过50家,包括科胜讯、富士通、松翰科技和长虹旗下的四川虹微等,主要从事网络通讯、智能家电、IC卡等消费类超大规模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此外,英特尔、中芯国际、友尼森、瑞特克斯、美国芯源5个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也已经相继投产。

  此次中西部地区首个8英寸芯片厂的投产,究竟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芯片厂带来的效应是非常可观的。也就是说,从芯片设计、制造,再到封装,我们现在可以在一公里的范围内全部解决,而以前的距离,却是数千公里,甚至更远。”昨日,落户成都的MPS公司全球运营副总裁、成都芯源公司总经理肖德明分析了“可观”的内涵。“首先,‘走’完芯片设计、制造,再到封装整个流程,以前大约要花两三个月,而芯片厂设在本地,至少可以为企业节约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此外,产品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对降低。”

  “就像英特尔等封装测试工厂,吸引来了全球第二大电子连接器制造商莫仕连接器一样,8英寸芯片厂的辐射效应,将在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体现。”对于此,敬刚分析,随着8英寸芯片厂的量产,高新区除了瞄准重大产业化项目,跟踪引进更多更高技术含量的晶圆制造和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外,还将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计算机、平板显示、光辐产品等消费类终端电子产品制造产业,让环环相扣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动”起来。

  本报记者 缪琴 何海洋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