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伦多卷起“动作京剧”旋风的陕西刀马旦(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1:1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加拿大国会议员李德力为聂文华赠送文化交流书。
聂文华剧照。 □记者王丽 核心提示 作为代表我国国家级水平曲艺表演者之一,陕西京剧演员聂文华将古色古香的京剧“穆桂英”演到了加拿大的国家级舞台上,精湛的武戏技巧赢得一片叫好声;作为中国京剧艺术众多积极的实践者和宣传者之一,普通的京剧演员聂文华将秦腔、川剧中的可用艺术元素融入京剧,似乎也充当了一名探索京剧改革的冒险者——— “我回台上终于轮我上场/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的稳当/耍花枪比谁都漂亮接着唱一段虞姬和霸王/耍花枪舞台的戏班二胡拉的响观众用力鼓掌/耍花枪比谁都漂亮刀马旦身段演出风靡全场……”歌星李玟演唱的《刀马旦》活生生得似乎就是聂文华舞台形象的再现———华美典雅的服饰难掩字正腔圆的唱腔,精彩纷呈的意象演绎出穿越古今时空的人物程式…… 聂文华,陕西省京剧团刀马旦演员,国家二级演员。从9岁开始,她便将一生中最灿烂的韶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自己所钟情的京剧事业。此后30多年的光阴荏苒中,不大的舞台承载了她几乎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快乐与幸福。今年5月27日,作为代表我国曲艺界最高级别的中国曲艺表演代表团赴加拿大演出,聂文华再度绽放了自己担纲刀马旦角色的魅力之花,用“动作京剧”的旋风席卷了多伦多和温哥华的华人及非华人阶层。 对话 从9岁开始的艺术人生 6月8日下午,和中国曲艺表演代表团刚从加拿大回国的聂文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从9岁学艺到多次出国演出,从加拿大的“动作京剧”旋风到个人上下求索、行道迟迟的艺术尝试,游离于京剧繁盛地之外、处在西安这个秦腔漩涡核心地带的西安京剧刀马旦演员聂文华,逐一呈现了自己的别样京剧人生。 记者:您的少年时代如何与京剧结缘? 聂文华:我父亲是京剧团的武生演员,我们家是京剧世家,从9岁起自然而然的开始学戏。很偶然,有一天我在菜市场买菜碰到了省戏研院的李瑞芳老师,她看我模样俊俏,就和我聊起来。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唱戏,然后她就直接到我家,跟我父亲说,希望我能考京剧团。就这样,13岁那年我考到了省京剧团,成了一名职业京剧演员。 记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恐怕痛苦多于享受吧? 聂文华:那肯定是。父亲很严厉,他常说,不学就不学,要学就一定要学好。所以,每天天不亮我就被吼起来练功,踢腿、下腰、喊嗓子那是每天的必修课,每次拿顶这样的基本功都得至少一个小时。刚开始,妹妹和我一起学戏,但她吃不了这个苦,经常哭,加上她是家里的老幺,父母心疼她,她没坚持下来。当时年纪小,我还愤愤不平怎么就让我吃这个苦,现在回头看,基本功扎实了受用一辈子。我很感谢父亲给我打的功底。 记者:还记得第一次登台演出吗? 聂文华:第一次登台年龄很小,印象不太深刻了。现在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我第一次主演就拿了院里“迎春花”优秀表演奖的场景。那时候我20岁,第一次担纲主演《女杀四门》中的刘金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竟然感到兴奋,终于可以登台唱主角了,平时练了那么多终于可以大胆表演了。奇怪了,不知道紧张,可能是状态好吧,那次大家都说很好,我就拿了当年的优秀表演奖。这也是我拿的第一个奖,就此开始崭露头角。 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时,全省戏曲滑坡,很多演员都转行了,您怎么能一直坚持下来? 聂文华:很多人转行是个事实。不过,我们京剧团和我一拨进的女学员大多都坚持了下来,学京剧的人少,而且整个京剧表演也有需要,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吧。最主要的是喜欢,因为爱这个行当,从来没想过要放弃要离开。过去,我们一门心思钻业务,现在我们用心发现苗子,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只有这样,不但是我们个人的艺术有人继承,整个京剧事业也有人代际相承。直到现在,我也从来没想过要离开,我还得继续刻苦钻研。 出路 从传统京剧到“动作京剧” 200年的时空变迁,见证了作为中国国粹艺术的京剧的辉煌与大成。作为前赴后继的历代京剧演员之一,人已中年的聂文华在褪尽华美典雅的演出服后,稍显疲惫地说,自己曾不得不以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态看待这个被自己视作生命的国粹艺术的窘境。 “不过那只是很短暂很片面的一些阶段,尽管西安是秦腔重镇,但京剧毕竟是在汉剧、徽剧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秦腔等多种曲艺的元素,包含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而最终集大成者,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秦腔肥沃的田野里为京剧汲取必要的营养元素,去改造和壮大它。”说起从其他艺术形式中给京剧嫁接必要的成长因子,聂文华立即神采飞扬、眉飞色舞。 早从2001年开始,聂文华就开始主演各种各样的戏曲小品,从省市舞台表演,到地方台至央视的电视播出,她通过质朴的表演、逗乐的元素将京剧中的表演因子融进了小品,又把现代小品的火辣和节奏带进了京剧。也正是这一年,她从武戏绝技中看到了京剧突围的新出路。 “2001年,30多岁的我参加陕西省戏曲武戏绝技大赛。”聂文华说,从武戏必需的力量、力度来说,年龄偏大的自己已经不占优势,但从小打就的扎实功底和长期的舞台经验,使她在参加演出的48个武戏中脱颖而出,终于夺得了当年的一等奖。“我开始知道京剧其实是很讲究形体动作的,并通过种种动作来表现时空转换及人物角色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我开始从其他戏曲形式中找寻能让京剧更有艺术魅力的元素。”在这样的理念下,2005年,聂文华拜著名川剧表演大师、人称“变脸王”的彭登怀为师,开始学习变脸。“我将带有音乐节奏感的变脸与舞蹈相组合,尝试着根据节奏变化变换说唱脸谱。”聂文华神采奕奕地说,同时,她还尝试着将秦腔绝活吹火也引入了京剧表演之中。 “白脸曹操,黑脸张飞,边锣是水,更鼓是夜……”采访中,讲到激动处的聂文华不时会翘起兰花指或挺背扭头唱上一段。作为中国京剧艺术众多积极的实践者和宣传者之一,她不遗余力地谱写和吟唱着自己的梨园之春,同时似乎也充当了一个京剧改革的冒险者: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的“唱、念、坐、打、翻”中跳出,从秦腔、川剧乃至现代小品中找寻京剧所能利用的一切可用艺术元素,积极进行着传统京剧到“动作京剧”的“变脸”。 回放 “动作京剧”首次走进加拿大 “成员各拥看家本领中国曲艺团技惊四座”,5月26日,加拿大著名华文报纸《现代日报》第A09版头条以这样的文字预报了包括聂文华在内的中国曲艺表演代表团的加国之行。而在当地重要网媒“多伦多在线”网站上,“曲苑杂坛走进加拿大中国顶尖民间曲艺表演”则以“顶尖”的字眼定位了这次作为文化交流的演出。 顶尖,实在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记者了解到,这次由央视《曲苑杂坛》栏目组织的中国曲艺表演代表团赴加演出,是该栏目首次走进加拿大,由加拿大多元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多伦多华人艺术家中心协办,并得到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以及多个华人社团的支持。演出结束后,加拿大多元文化交流基金会将本次演出的部分收入五千元捐赠给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作为对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第三期工程的支持。团队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带队,汇集了11位国家一、二级演员的精彩表演,于23日在温哥华演出一场后,又于27日在多伦多演出两场,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其中,作为我国京剧唯一代表的《穆桂英大战孙悟空》节目,聂文华和同事王化武演绎了中国京剧技巧最夺人心魄、最闪亮耀眼的种种技巧。从加拿大多伦多及温哥华报媒报道看,“聂文华、王化武表演的中国京剧技巧荟萃,以中国戏曲京剧舞台人物组成,穆桂英是中国古代杀敌保国的一位巾帼英雄,人物身穿戏曲服装,刺绣图案的大靠,头戴雉尾翎,手拿双头枪,在表演上以京剧传统程式身段和双头枪花来完成。孙悟空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化人物,手持金箍棒,除妖降魔是正义的化身,在表演上以猴子的身段、猴棍以及吃、喝等人物特有的表演程式来完成。表演中二人有对打、大靠旗籌刀、戏曲跟头以及戏曲的绝活,飞剑入鞘和吹火等来展示戏曲武打独特的魅力。” 这些多是武戏的表演被聂文华称作“动作京剧”。 精彩的“动作京剧”首先赢得了华人社区民众的欢迎。23日首轮演出结束后,当地媒体称“(中国曲艺表演代表团精彩演出的)消息传出以来,得到社区热烈回响,票已基本售清,热心观众期待这场代表中国顶尖民间曲艺、杂技水平的演出。”同时,中加两国官方也对演出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我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电稿称:应加拿大多元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艺术家们在多伦多成功地进行了两场正式演出,每场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笑声迭起,气氛热烈。驻多伦多总领事朱桃英,副总领事郝光峰、李正明等和多伦多各界人士1000多人观看了演出。加拿大总理哈珀、安大略省省长麦凯迪等为演出专门发来贺信。艺术团还为安省心脏病及中风基金会和大多伦多文化中心三期工程的慈善筹款活动表演了节目。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出及其支持慈善事业的精神,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和加拿大朋友的高度赞赏。聂文华回忆说,国会议员李德力当时为中国戏曲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大为赞叹,给他们十多位演职人员亲手赠送了文化交流书,并希望他们能多到加拿大进行类似的文化交流。 “我们的演出就本身意义说是一种文化交流,通过我们的表演,希望能将中国的戏曲文化和京剧精髓传播到异国,使生活在异国的同胞能感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6月8日下午,刚从加拿大回国、辗转抵达西安的聂文华款款说道。她明亮的双眸、顾盼的眼神,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所包含的戏曲元素和古典韵味,似乎正如李玟歌中所唱的那样,在燥热的午后充斥着汽车马达音和喧闹的重金属摇滚声中,“场景一下跳西安/我在护城河的堤岸/站在古老神秘的城墙边/我开始想认真细心装扮/我回台上终于轮我上场”。(图片由聂文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