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人生见证中英街风云 九叔:界碑从来不是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10:56 南方日报

  深港人系列报道之四

  他出生在新界沙头角的一家香港诊所,却一直在深圳沙头角生活、工作。

  中英街上小小的界碑对于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沙头角人似乎从来不是障碍。小时候,他常跑到“那边”和孩子们踢球、游泳;现在老了,昔日的儿时玩伴们纷纷跑回“这边”来安度晚年。

  他出生在狗年,小时候大家都叫他“阿狗”,如今到了花甲之年,街坊们就尊称一声“九叔”(“九”和“狗”在粤语中发音相同)。

  “九叔”沙锦涛的一生都在见证中英街上的沧桑变化,见证着血的分离与重新融合。

  中英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点,如同一颗化石,凝结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然而对于沙锦涛来说,这里只是他土生土长的平凡的小镇,一如他平凡的60载人生。

  一波三折的街坊关系

  1946年,沙锦涛出生在香港新界的一家诊所里。那年刚好是狗年,家里人就叫他“阿狗”。那年头沙头角一带只有这一家诊所,所以中方、英方的居民都要到这里来接生,于是那个年代沙头角出生的人天然就拥有大陆居民和香港居民的双重身份。

  尽管中英街的界碑早就竖起来了,沙头角也被分为“华界”和“英界”两半,但许多华界沙头角村民的祖田都在香港一侧。在少年“阿狗”的脑中两边并无分别,孩子们总是在一起玩,居民们从未因小小的界碑而疏隔。

  13岁那年,沙锦涛到香港去做汽车学徒,一去就是4年。那时候香港只是英国在远东一个小小的殖民地,并不受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很缓慢。作为学徒,沙锦涛每月的工资只有20元,比在大陆工作好不了多少。但他对汽车、机械非常感兴趣,认为在香港能多学一些东西。而沙锦涛在大陆工作的父亲则是一个“老牌爱国主义者”。1963年,在父亲的要求下,17岁的沙锦涛结束学徒生涯回到大陆,成为沙头角东和供销社一名普通的售货员。

  上世纪60年代,

香港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国内经历数次政治运动。五颜六色的政治标语不断出现在中英街中方一侧的墙壁上,另一侧则是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界碑两侧的士兵冷眼相对。“文革”期间,华界居民面对英界亲属接济他们的食品和衣物也不敢接受,大家在街上碰到也不敢问候。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后,中英街迎来极盛时期,这条小小的街道上曾经一度有47家香港金店,最高峰时曾一天内涌进游客10万人次。开放之后,沙锦涛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做过私企老板、盐田区商会副会长、几届区政协委员。昔日的顽童“阿狗”渐渐成了德高望重的“九叔”。

  政治气候缓和后,中英街两侧居民的交往又多起来了。沙锦涛把儿子送到香港上学,自己在香港也置办了房产。但他还是喜欢住在安静的中英街社区,“香港太吵了,在那里睡了两个晚上我就再也不想在那边住了。”

  迁居老友重归来

  九叔对于街坊公益非常热心。2005年,盐田区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59岁的九叔还出来竞选居委会主任。记者就是在那次竞选中认识了这位热心的老人。在发表“竞选演说”时,九叔的“激情演讲”常常被街坊们打断。

  在沙锦涛高票当选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后,香港新界粉岭、上水、沙头角、打鼓岭四个乡事会自发出资为他摆了一场“庆功宴”。回想起那次庆功宴,九叔感慨地说,这是两地街坊们对他几十年来为人处事的肯定。

  当上居委会主任以来,九叔为增进两地社区之间的友谊做了不少事。现在中英街社区与新界沙头角乡事会结成了“姐妹社区”,两地社区经常一起组织联欢活动。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新界沙头角几个社区将大摆“回归宴”,组织居民联欢,九叔早早就收到了宴会的请帖。而中英街社区则打算组织座谈会,请深港两地街坊来聊一聊香港回归十年来的感受。

  香港回归十年来,有一件最让九叔高兴的事情:当年香港回归之前,很多香港居民不了解国家的政策,以为回归之后香港就要衰落了,纷纷移民国外,其中包括一些九叔的老友。回归十年来,香港依然繁荣稳定,祖国更加富强,很多移居国外的老人又纷纷搬了回来,甚至到中英街社区买房定居。现在九叔和他的老友们又可以天天喝茶聊天了。九叔说:“这是人心的回归啊!”

   访谈

  记者:你觉得香港回归十年来,中英街社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沙锦涛:中英街是“一街两制”,其实就是“一国两制”的缩影。香港回归十年,中英街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回归之前,许多香港人对国家的政策不理解,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出现了好几次移民潮。家里情况好一点的都移民到英国、加拿大、澳洲去了。包括我的一些老朋友都跟着儿女移民去了外国。回归这十年来,香港一样繁荣稳定,国内发展也很好、很安定,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又纷纷回来了。回归之前我们中英街社区只有十多户香港人在这里买房子定居,当时香港人对在这边居住还是有很多担心,比如怕房产突然被没收。回归以后,他们看到国内很稳定、很繁荣,知道当初那些顾虑是多余的。这几年很多香港人在中英街买房子定居。现在中英街社区有1000多户、5000多位香港人在这里买房子,我们社区的新房都卖完了。我很多移民的老朋友现在都把儿女放在国外,自己回来香港,还搬到深圳来定居了。

  记者:那你们现在不是可以每天喝茶聊天?

  沙锦涛:是啊。大家经常坐在一起喝茶,聊小时候的事情——以前在哪里游泳,谁又怎么怎么样了——类似这样的事。

  记者:会不会聊到回归这几年来的感受?他们对回归是怎么看的?

  沙锦涛:我前几天看报纸说,当年香港回归之前,美国的一家杂志说香港回归之后就不行了,现在回归十年,这个杂志自认判断失误了。(注:1997年回归之前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文章预言“回归将领香港死亡”。日前《财富》姊妹刊《时代》刊登文章指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香港回归十年确实遇到许多风波,好几次对香港冲击很大。金融风暴那时候,董建华一夜白头。但是国家马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香港。比如开放“自由行”后,香港的失业率很快降到3%。以前英国人在香港是“挖金子”,现在香港人自己交的税自己用,国家不拿香港的钱,还给香港很大的支持,这点香港人的体会最深。

  记者:作为社区居委会主任,你认为香港的社区管理有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沙锦涛:盐田区实行“居站分设”之后(注:2005年起,盐田区实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居委会成为居民自治机构,社区工作站承担政府在社区的职能),体制和香港已经差不多了。我们这里是居委会,他们是乡事会;我们反映民意是通过

人大代表,他们是通过区议员。在政府扶持力度方面,我认为还是深圳这边对居委会的扶持力度大一点,香港的乡事会有少量的政府赞助,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筹集资金。

  策划/撰文 曾妮

  图:

  如今的九叔已是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  何俊 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