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者来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15:51 南方周末
邪恶的成本该多高 ●回应“正义的成本”(6月14日观点版) 破坏往往是一件低成本的事。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厦可以一朝毁于恐怖分子之手,其中还有无数无辜人的生命。如果一种东西总是低成本,那么它便会很容易普及甚至泛滥。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如此这般,邪恶亦是如此。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惩戒,那么它就将成为一种低成本交换。如山西黑窑案,这是由于长期正义的缺失,纵容了犯罪分子胡作非为。 熊秉元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我认为“只呈现了问题的局部”,我们在计算正义的成本的时候,别忘了替那些邪恶者计算一下他们的成本。纯粹地计算正义的成本来评价正义是否值得是欠妥的。(吉林大学 吉东波) 学术语言不代表水平高 ●回应“公民取名应否限制?”(6月14日法治版) 关于“姓名登记管理制度”的报道,满篇都是专家说、教授说,四处引用。对读者来说,这样大段引用不仅不会提升说服力,反而让一些读者觉得腻。一些能用通俗语言说明白的问题,在不影响专业性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再用艰深的学术语言。 (成都 赖捷) 货真价实的大学教育太少了 ●回应“法律文凭贱如粪土?”(6月14日法治版) 7年前填高考志愿,我将法学选为第一志愿。老爸说:这政法系统没个关系可不好进,为了以后找工作,咱换个别的专业好不?7年后,尽管读的不是法律,我依然面临找工作的难题。而读法律的,更是面临“法律文凭贱如粪土”的质疑。“法律文凭贱如粪土?”一文报道,全国法律专业数量暴涨,但是教育质量暴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离”、“法律人才过剩和人才奇缺并存”。由此看来,法律文凭贱如粪土的原因,并非学法律的人太多,而是货真价实的法律专业教育太少。 推而广之,整个的大学教育情况也大抵如此:专业教育与职业脱节,人才过剩和人才奇缺并存。上大学的人太多,而货真价实的大学教育太少,因此大多数学生并不能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这才是文凭如粪土的症结吧。 (上海 肖文娟) 美国穷人开不起账户? ●回应“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6月14日视点版) 我对丁刚先生笔下的瑞典有强烈的疑问,文中说很多美国穷人甚至连账户都开不了,以我在美国生活的经验看真是天方夜谭。美国有很多银行,我从来没有在开账户这一点上交过银行一分钱,头一次的支票本都是免费送的。美国是信用卡当道,我月月账户几乎都吃干喝净还贷还信用卡,账户的余额在国内绝对属于要交费的那一档,但是从来没有什么银行真的找我要钱。即使收费,我相信也比典当行的手续费为低,美国穷人是穷,但是绝不傻。典当行的支票兑付服务更多的是“紧急服务”。文中居然有数据说28%的美国工薪家庭需要这种服务,不知道哪里来的数据。在这边当学生收入比工薪家庭都不如,但是没听说谁没法开账户。 (infzm.com 网友:liangtuo) 要“主旋律”,也要“指挥家” ●回应“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6月14日文化版) 读完6月14日《南方周末》的文化专题“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第一个念头是:美国的主旋律何止这几部!大名鼎鼎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执掌美国电影业的生杀大权,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一部电影是R或是X,受众人群之宽隘,宣传放映之难易,判若云泥。针对MPAA的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一帮身份保密的中立评片员,却被人发现来自美国七大发行商;对电影的修改意见往往云里雾里;一旦评级几乎没有申辩翻案的途径……赵实局长说:一切反映真善美的电影都是主旋律,这很有道理。殊不知,反映假恶丑的电影,从来就不曾有市场。我们固然还“离不开主旋律”,但究竟谁来挥动这指挥棒,他们懂几分艺术,有无开放的艺术态度,有没有对所有艺术家一视同仁,也许这才是问题所在。 (北京 刘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