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区卫生显特色 百姓看病得实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4:0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不用转车、排队,有了病痛在家附近就能及时诊疗,花钱不多,还治得放心;得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个“健康合同”,就会有医生时时指导、定时监测病情;即使没病,生了小孩、打预防针、换季了该预防什么疾病,都有医生进小区甚至上门来指导……目前,这样的和谐就医局面,正在我市城区逐渐形成,而作为城市医疗、预防保健体系“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这幅壮丽画卷的主笔。 近日,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选在我市召开,这是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肯定和鞭策。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在发展城市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打造了哪些特色,又通过机制的创新让市民得到了怎样的实惠呢? 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人” 昨天上午,63岁的长寿苑居民蒋光源在小区广场散步时,顺便来到武侯区火车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量自己的血压。中心就在长寿苑小区内,离蒋光源的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平时一家人生病都在这儿看病。蒋光源在中心办了张“慢性病管理卡”,由于他是辖区居民,中心免了办卡的20元费用。 “我发现,中心的医生和医院的医生不一样。”蒋光源说,虽然他做体检、挂号都免费,但每次去,医生都会主动询问他最近的运动、饮食情况,甚至细到吃了几碗饭、吃些什么菜,发现有不科学的马上就指出来;如果一段时间没去,医生还会打电话问他;有时医生还到他家来进行健康指导。蒋光源有糖尿病,医生还教他如何监测自己的血糖。 火车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于2001年,是我市较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记者看到,与一般医院分妇、儿、内、外等专科不同的是,中心设立的科室为全科诊疗区、预防保健区、康复区等。据了解,在该社区建设之初,火车南站街道办就将中心作为社区服务的一个功能来设立,花450万买下长寿苑广场附近的房屋,免费提供给中心使用;今年又由街道办出资,扩建了400平方米,将中心面积扩大到1200平方米。 像火车南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我市中心城区的每个街道都可看到。2005年,我市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文件,要求加快城市卫生服务,并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利用旧城改造调整和医院转型等方式,以街道为单位设置了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面积太大、居民步行15分钟不能到达的则在中心下设置服务站;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房屋标准、识别标志、基本设备、功能设置、制度规范、信息管理、慢性病防治、考核评估办法“八统一”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全科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配置率达到98%。 目前,全市共有12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中心城区有92个,打造起了方便群众就医的15分钟服务圈。2006年,全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次达到361万,同比增加32%。 根据我市中长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计划,到2020年,全市将设置2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 贫困者的救助首选点 “程婆婆,您最近感觉还好吗?药吃完了吗?”6月21日,草市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江虹霖医师来到羊市街32号程月清婆婆的家,进门后她一边询问老人的病情,一边揭开桌上的罩子一一查看老人的饮食。程婆婆今年70岁,是一名孤寡老人,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等多种疾病,是江虹霖管理的一名慢性病病人。 “社区医生贴心,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程婆婆笑着说道,去年5月,江虹霖上门为她建立了健康档案,考虑到她患有高血压又是孤寡老人,便将她列为重点人群,不但每月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送降压药,而且还给她安装了爱心门铃,感觉不适时她只要轻轻按下床头的按钮,门铃那一头连接的邻居就会将求助信息及时转达给中心,很快医生就会上门处理病情。 程婆婆说,以前她病了都不敢轻易进医院,大医院人多费用又贵,2005年青羊区第三人民医院整体转型为草市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程婆婆就选择到这里看病,走路要不到10分钟。中心的医生说,如果病情太重、中心治不了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转到对口支援的市三医院去,社保病人转上去“门槛费”只补差价,好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直接转回来,不用再交“门槛费”。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坚持向健康人群提供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向患病人群提供成本基本医疗服务,向贫困人群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我市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建成了由政府财政部门筹集救助资金、民政部门摸清救助对象、卫生部门提供服务等多部门配合的城市贫困医疗救助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贫困医疗救助“首诊”放在社区,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守门人”作用,让所有困难群众享受到门诊、住院和临时“三位一体”的医疗救助。截至2006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对低保、残疾、70岁以上老人和五保等居民141万多人次实行医疗救助,救助医疗费共计558万元。 此外,我市还出台降低社区住院起付标准、取消慢性病等试点病种的乙类药品在社区接受治疗时须先行自付的15%药费等优惠政策,将全市64家大中型医院和8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对子”、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方式,引导居民就医首选社区,在社区放心就医,在市民中形成了合理的就医理念。 为进一步降低百姓就医成本,我市还充分发掘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在全市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配置了中医诊室和标准中药房。在同类常见病诊疗中,中医药费用便宜50%以上,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三成患者首选中医药服务。 社区群众的放心就医处 医生好不好、水平高不高,不在于他为医院“创收”多少,而在于辖区居民认不认他、找他看病的多不多。从去年3月起,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国试点,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医院开支由财政全额拨付,收入则全部上缴财政,医生只管看病不管创收。 这种核定收支、收支挂钓、收入上交、金额拨付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今年在我市中心城区将开始推行,到明年,中心城区所有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体现社区卫生的公益性。 据了解,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运行,近年,我市对社区卫生的投入逐年加大,2004年市、区两级财政向社区卫生服务投入751万元,2006年达到了9332万元,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由1.7%上升到13%。今年1—5月已对社区卫生投入9924万元。同时,我市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进行补助,中心城区的补助标准已从去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 此外,财政还投入400万元,对1528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实施了全科岗位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举办培训班20类55期,社区卫生骨干受训6200人次,为社区培养起了一支有能力、稳定的卫生技术专业人才队伍。 通过多措并举,我市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打造特色,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得以发挥;通过机制的创新,保障了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市的社区卫生工作才得以全面扎实的推进,有效地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下一步,我市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创新,把全市的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王眉灵 魏丽英张魁勇 摄影 张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