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内合作办学的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6:32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至今已运作了20年,她首创性的合作和独特的运作方式,在全国仍是领先的,这就是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20年的成功运作无疑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领导做媒建中美文化桥梁

  “领导做媒,强强联姻”,在教育界诞生了一种成功的合作方式。

  1979年11月,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率领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一行赴美考察,当来到巴尔的摩时,受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穆勒校长的盛情款待。两位校长很快达成了一个共识:传统的个别留学生交换方式已不适应当今世界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中美两国学术界急欲扩大交流的愿望,二人有意要把刚开启的中美学术交流之门拉得更宽。

  两年后,穆勒校长率学校代表团来宁,兑现当年与匡亚明校长的盟约:签订了创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议”;此后,中美双方教育家的创意与构想先后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

  国际化教学严进严出

  在中心,中国学生由美国教授用英语教学,学生要用英语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而外国学生则由中国教授用汉语教学,他们也要用汉语听课、阅读、写作和考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与课后有大量密切的双语交流。与这种国际化的教学方式相得益彰是该中心在国内独一无二的管理模式,即中外学生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在中心,一名中国学生和一名外国学生合住一间宿舍,学习中的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帮助,使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跨国”伙伴关系。

  中心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高起点的教育水准对学生们来说同时意味着压力与竞争,但正是在这种紧张和艰苦的学习中,学生们收获了喜悦、希望与成功。1993-1994期校友冯闻军当年为了赶上中心在吉林大学的招生报名乘火车从老家大连“站”了十几个小时,才圆了心中的梦。头一个学期,他不仅要对付英语课和自己的国际法专业课,还必须按照规定跨专业选修3门课。为了在外籍教授规定的时间内交上课程论文,小冯经常是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个小时,两个学期他瘦了20斤。今天的小冯说起在中心的收获显得很兴奋:“我们不仅专业知识大大拓展,而且外语能力突飞猛进,教授们严格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无穷。”

  中外鸿儒进 各路英才出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选送了众多本校人文社科领域拥有博士学位和国际教育背景的教授参与中心教学,霍普金斯大学则延聘一些常春藤名校的资深教授或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权威学者来到中心讲学。耶鲁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经济学教授雷克,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安德森等都曾在中心的课堂上传递着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美国前总统布什、中国前国家领导人万里等著名政治家,还有吴敬琏、李道豫等中外知名学者也多次访问“中心”,同学生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2000年10月24日,中心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南大—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两国学者共同组成一个学术委员会,为国际问题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在研究人员的选拔上,研究所的眼光也很“挑剔”,只有那些在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或国际关系等领域内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或正在从事以上领域研究的博士后学者和已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才具备申请资格。

  二十年来,从中心毕业的近两千名校友活跃在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他们中有美国驻中国的高级外交官、跨国公司总裁以及国际著名学者等。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