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功破解索罗斯阴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05:20 深圳商报

  当事人回忆香港特区政府对对冲基金的狙击战

  香港成功破解索罗斯阴谋

  十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面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遭遇的双重冲击,毅然出手应对对冲基金的挑战。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指责香港特区政府抛弃了特区自由经济的原则。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透露,做决定的前夜曾因压力巨大而流泪。

  其中当事人如何看待当时轰动全球的港府对对冲基金的阻击战?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近期来京参加“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国际讨论会”的香港金融管理局外事处主管彭文生及十年前担任索罗斯集团经济学家的罗德里·琼斯(odneyJones)。

  彭文生:香港及时狙击对冲基金

  彭文生认为,10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针对货币市场和股市的操作,不是为了干预市场,干预股市稳定股价,而是为了打击操作市场的投机者,维护相关的货币稳定。

  “从1997中期之后到1999年,香港的利率出现大幅波动,而在1998年8月,恒生指数接近6000点的低点,香港特区政府正是那时开始进行了干预。”彭文生回忆。

  对冲基金要攻击一个国家的货币,要卖该国货币,希望银行没有足够的储备,或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造成较大经济冲击,迫使该国放弃固定

汇率。对于投机者而言,也有成本考虑。因为对冲基金往往手中没有足够的港币,必须先借港币。“在1998年8月份之前,有一些对冲基金,从1997年开始攻击港元,借港元,卖港元,造成了利率上升,他们自己受到伤害。”彭文生介绍。

  香港是联系汇率制度,没有一个独立的货币政策,对冲基金卖港币后,香港经管局为了维护联系汇率制,必须买港币,造成银行体系港币的流动性减少,利率上升很快。而利率上升必将打击资产价格,打击股市。对对冲基金而言,同时卖空股市来获利——即通过货币市场和股市两个市场的操作,哪怕港币最终没有如泰铢跨掉,也可以通过股市的下跌赚钱。

  对冲基金很难在本地借到港币。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亚洲开发银行、世界亚洲银行,在1997年1至8月在香港发行港元的债券实际上是25亿港元,其中大部分估计都落到对冲基金的手里了。同时在

股票市场建立了他们的市场。

  做好这些准备之后,对冲基金开始卖手中的港币,希望把利率提起来。为了保护自己的汇率制度,香港特区1998年8月14日到28日的两个星期之内,在股市上买了150亿美元的股票,相当于整个香港股市的7%比例。

  此外,特区政府由于财政赤字,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放在外汇储备里。对冲基金卖港元,特区政府正好趁机将外汇储备换成港元放回市场。特区政府当初换的港元大概300亿,相当于当初对冲基金所卖的港元。这部分港币回到市场中,对冲基金提高利率的愿望成为泡影。

  罗德里·琼斯:港政府做得非常正确

  作为当时索罗斯集团的经济学家,罗德里·琼斯回忆十年前索罗斯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对决”时说:“港政府做得非常正确,他们的决定非常优秀。我认为我当时犯了错误。”

  琼斯当时的工作就是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访问,了解各地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微观层面的情况。在1996年,琼斯已经嗅到了金融危机的“味道”。“特别是在1996年年底,我们觉得有潜在危机,比如泰国、韩国。”

  琼斯回忆,当时,泰国不少公司财务状况不好,但有很高额的美元贷款。1996年,泰国的股票市场表现不好。在1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察觉会有危机。1997年1月,泰国出现危机,5月资金大量流出泰国,泰国开始资本控制。7月,印尼开始出现连锁反应,印尼卢比大幅贬值。

  当记者问,对于泰国当时的情况,是否跟泰国政府当局进行过沟通,并提供建议?“你知道10年前,东南亚国家央行等政府部门的官员没有现在那么开放。经过10年,我发现现在的央行官员都很开放。当然,我的工作没有包括给他们提供建议和意见。”琼斯如此表示。

  琼斯表示,当时,他对于香港特区政府的分析出现了错误。当时他认为,当时香港股市上有很多

房地产公司和银行的股票持续下跌,香港守住联系汇率的成本非常高。即使在香港特区政府出手后,“我一度还怀疑香港政府的干预是否能有效。”琼斯说。

  香港政府于1998年8月开始入市干预,而整个亚洲金融危机要到6周后也就是10月才见底。琼斯认为,他们干预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对香港的教训是,必须选择比较好的时机,必须运用得好。”琼斯由衷地评价。

  对于索罗斯最终撤离香港,琼斯说:“索罗斯是最伟大的交易员之一,伟大的交易员擅于表达:我错了,我改变我的主意了。凯恩斯也说过:我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我改变主意了。你怎么做呢,先生?”

  对于十年前各界关于香港放弃自由经济原则的争议,琼斯毫不迟疑地说,香港政府做对了!在市场信心面临全面崩溃的时候,香港政府的干预提振了市场信心,避免了更大危机的发生,也使得市场免于崩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