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走了 渔民才能心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6:04 新民晚报

  特派记者曹刚

  近日,中国气象局卫星监测发现,太湖水域西部及北部再现大范围蓝藻,覆盖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巢湖西北部也出现明显的蓝藻暴发迹象。

  5月底,记者曾到无锡采访太湖蓝藻暴发事件。日前,记者再赴太湖,走访无锡渔港社区和苏州光福镇,走访靠太湖吃饭的人群——渔民。从他们正在或即将做的“4件事”中,透视渔民眼中的蓝藻危机。

  湖面,漂浮着一层绿油油的黏稠物,像油漆,随波轻晃。

  低空中,一只白色水鸟盘旋许久,没找到小鱼,饿着肚子,飞走了。

  湖岸边,看不见游客,只有几条忙碌的渔船。船头统一插着小红旗,上写“太湖蓝藻打捞工程船”。

  捞蓝藻难得的“工作机会”

  这里是无锡大箕山,梅梁湖边,离太湖名胜鼋头渚和三山岛很近。梅梁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袋形湖湾,受蓝藻侵袭最严重。

  5月底,蓝藻暴发后没多久,王兆龙、张兰夫妇加入打捞行列。他们是渔民,来自大箕山附近的渔港村。渔港村里的大多数人,世代以打鱼为生。

  现在是禁渔期,要到9月1日才开禁。不少渔民无事可干,争抢这次难得的“工作机会”。全村数百渔民,有幸参加打捞的,不足1/5。“每天工钱50元,名额有限,听说起码要捞到10月份。”张兰介绍,每条打捞船有3个人,平均每天能捞满满两船蓝藻。

  王兆龙指着湖岸说:“6月中旬,蓝藻差不多被捞完了,但是上个星期,又长出一批。”他们夫妻俩负责一条机动打捞船,哪有灾情到哪去。虽说是“机动”,但活动范围主要在梅梁湖,因为“这里是重灾区”。

  王兆龙说,大约30年前,蓝藻是肥料,十分“抢手”。每到蓝藻袭来,农民们蜂拥而至,兴高采烈地排队打捞。有时为了争地盘,还大打出手。后来有了化肥,蓝藻渐渐“失宠”,无人理睬了。

  砸水泥船打麻将“宝地”没了

  距打捞船不远处,停着十多条渔船。从其中一条较大的水泥船里,传出“噼里啪啦”的麻将声。烈日下,几个渔民正躲在船舱里,悠闲地打麻将,身旁堆满了闲置的渔网。“唉,再过两天,我们连这块‘宝地’也要没了。”一旁观战的赵明亮叹了口气说。他不久前接到通知,6月20日到6月30日,水泥船必须全部砸毁。“整个渔港社区,一共四五百条渔船,水泥船大概占1/10。”赵明亮介绍说,“月初,太湖边的船菜馆全部停业;现在,轮到水泥船了。理由一样,蓝藻暴发,它们都属于污染源。”

  大多数水泥船的作用,不是打鱼,而是住人。渔民长期在船上吃喝拉撒睡,给太湖“添了不少乱”,没少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

  赵明亮更担心的,是一条小道消息:除了废止水泥船,其他渔船也可能要严格控制数量,一户渔民一条船。“但愿这只是谣传。我现在每年要失业9个月。如果再减少渔船,这日子更没法过了。”

  禁渔期,从每年2月1日到9月1日,长达7个月。剩下的时间,除去刮风下雨,真正能捕鱼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很多渔民和我一样,都不识字,找不到别的工作。鱼不让我捉,蓝藻也不让我捞,只好天天混日子,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禁“虾窝”梅梁湖像一大壶浓茶

  “虾窝”,是一种捉虾工具。外形似草垛,由茶树的树枝捆扎而成,再用竹竿固定在水里,竹竿伸出水面一米多高。茶树清香,枝杈密集,虾钻进去,马上被困。收获时,只要提出水面,轻轻一抖。运气好的话,一只“虾窝”一天能收获200克虾。

  讲起“虾窝”这个“老朋友”,60多岁的沈老伯神采飞扬。2003年前,他以捕虾为生,在梅梁湖放了3000个“虾窝”,年收入5万元。“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虾窝’有污染,不许再用。”为配合梅梁湖综合治理工程,从2003年起禁用“虾窝”。沈老伯得到1.5万元补偿后,转而捕鱼。年收入骤降,尤其是近两年,勉强能挣到上万元。

  “治理梅梁湖,是好事;不用‘虾窝’,我也支持。但到现在为止,那些‘虾窝’还躺在梅梁湖里,我很难受。”沈老伯十分激动,“我亲眼看到,有关部门只是走走形式,把露出水面的竹竿削掉,不去处理‘虾窝’。梅梁湖有100多户渔民,就有几十万个茶树‘虾窝’。整个梅梁湖,就像一大壶浓茶,太可怕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话,沈老伯带记者登上渔船。船行几百米后,他随意用竹竿在水中搅几下,一个“虾窝”现形。不到一分钟内,连续找出了3个“虾窝”。

  拆围网不养螃蟹就马上失业

  发愁的,不仅仅是无锡渔民。

  除无锡外,太湖边还有苏州、常州及浙江湖州。尤其是苏州,太湖面积最大,约为无锡的2倍。由于水流、风向等原因,蓝藻目前仅在无锡暴发,但苏州渔民也有自己的烦恼。

  光福镇,地处太湖之滨,以“两多”著称。船菜馆多,“太湖三白”最出名;围网养殖多,太湖大闸蟹最出名。渔民王根、刘春英夫妇,在太湖里围网82亩,养了4万苗螃蟹。

  无锡蓝藻暴发后不久,他们听到一条传言,开始发愁。

  “听说要拆掉所有的围网,因为有专家认为,围网养殖污染太湖。”王根十分担忧,“如果无锡蓝藻的情况继续恶化,真有可能连累我们。听说拆一亩围网,补偿5000元,就算再翻一番也没用。这是我的饭碗啊,围网一拆,我和老婆就失业了。”

  他很委屈,继续诉苦:“我搞的都是生态养殖,从来不喂螃蟹吃脏东西,不但不污染太湖,还会净化水质。我家围网里的水,特别清,我口渴的时候,经常喝。”王根透露,确实有渔民喂螃蟹吃变质的臭鱼,确实有些地方的围网太密集。“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啊。最好无锡蓝藻快点走,我家螃蟹才能平安无事。”

  焦点关注“太湖三白”越来越少

  “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是太湖最著名的水产品,有人说“不吃三白等于没到过太湖”。近年来,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太湖;许多渔民蜂拥而至,毫无节制地捕捞,加上捕鱼设备越来越先进,导致“太湖三白”日渐稀少。

  现在的白鱼大都是人工养殖

  沈老伯15岁起在太湖捉白鱼,5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却无奈地退休了,因为太湖现在几乎已没有白鱼可捞。

  以前收成好时,一条渔船一次可收获50公斤白鱼;而今,有几条就不错了。去年,沈老伯跟随十几条渔船一起出去,甚至连一条白鱼都没看到。“市场上、餐馆里卖的白鱼,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吃饲料长大,味道比太湖里野生的白鱼差远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银鱼最高产量曾达到2000吨,前几年却几乎为零。近些年,“太湖三白”中产量最高的是白虾,但也大不如前。

  得把船开出去一个小时,才捞得到白虾。“一年不如一年,去年一周可以出去捞4次虾,一条船每次能捞10公斤;今年一周只能出去2次,一条船只能捞1公斤。”船舱里满载“太湖三白”的日子,如今只出现在沈老伯的回忆中。

  “迷魂兜”,大鱼小虾一网打尽

  为保护生态环境,每年2月至9月,太湖全面禁止捕鱼。具体期限是:银鱼,全年禁捕;白虾,每年2月至5月禁捕;白鱼,每年2月至9月禁捕。如果在太湖禁渔期内违规捕鱼,可罚款数千元。

  “其实不用禁止,因为根本捕不到。前几年,9月开禁后还能打半个月鱼,去年开始,一周之后湖里面就打不上鱼来了。”有渔民说。

  大量排放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全怪污染,捕鱼的人太多,尤其是捕鱼设备太先进,也是‘太湖三白’越来越少的原因。”沈老伯解释说,“电捕鱼”设备威力惊人,一击之下,所有水产品一个不留。“迷魂兜”,大鱼小虾一网打尽,是我国《渔政法》严禁使用的大型捕鱼工具。在沈老伯的指引下,记者在苍鹰渚附近,看到了好几个违规设置的“迷魂兜”。

  

蓝藻走了
蓝藻暴发,太湖里许多鱼遭殃陈意俊
蓝藻走了
渔民在打捞“虾窝”陈意俊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