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平平淡淡”接受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17:00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任湘怡文

  上周,凤凰卫视“名嘴”曹景行在上海图书馆做了一场“十年回归话香港”的讲座。这位出生在上海,中年移居香港的新闻人,见证了香港回归前后各10年的风雨历程。在他的眼中,香港回归10年,整个社会有着怎样的变化?在讲座间隙,曹景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回归之后:变化在日常生活点滴中

  这几天的香港,街头招牌广告欢欢喜喜地宣告着“庆祝回归10周年”。不过,普通香港人的生活“马照跑,舞照跳”,似乎没有随着街头的热闹气氛而发生多少变化。前几天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曹景行从香港回上海,说起这个现象,忍不住笑着说:“这就是香港,回归1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对大家的心理,没有多大的影响。”

  曹景行觉得,香港人对回归的感受,不是通过庆祝活动表现出来的。回归带来的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以说,平平淡淡接受这些变化,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而香港人如今的“沉着”,在十几年前看来,却是很不可思议的。

  回归之前:内地人热切香港人忐忑

  十几年前,歌手艾敬的一首《我的1997》,唱遍大江南北。这首歌多少表露了当时的人们对香港憧憬的心态。当时的香港,在内地居民看来,霓虹闪烁、明星璀璨。内地大大小小的城市,万人空巷收看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和《上海滩》。内地的歌手、演员们,纷纷咬着舌头学了一口广东腔。

  可是这首歌,却在香港引起了强烈的反感。“当时,香港人很恐慌,担心内地人过来,把香港给踩塌了。”曹景行说,这种恐慌心理的背后,事实上是对未来收益的担心。

  香港人以前称呼内地人为“表哥表嫂”,意思是“乡下的穷亲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地,香港“侨汇券”是最热门的票券之一,因为它可以去换普通人买不到的食品。当时不少香港人接济内地亲友,除了寄糖、油、面之外,还会里三层外三层地用很多布缝一个大包裹,这些布,是可以用来做衣服的。

  所以,回归之前,内地人热切期盼,香港人忐忑不安。“香港人担心回归后香港经济受到影响,担心‘港人治港’不能持续。”曹景行说。

  亲历趣事:香港商场购物说普通话

  曹景行说了一件趣事。前段时间,他和妻子去香港一家商场买东西,因为他们说的是广东话,店员就有点爱理不理。旁边一个北京来的女孩子,拿了张单子买化妆品。那个店员立刻扔下曹氏夫妻,接待起内地顾客。于是,曹景行和妻子也改口说普通话。

  香港旅游局一项统计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期间,到香港旅游的人数从1373万增加到2525万。增加的人数中,80%是内地游客。

  港人心态:内地人不来心就要慌了

  暑假临近,许多香港大学生开始寻找到内地实习的机会。据了解,香港理工大学到内地实习的人数,在10年内飙升15倍之多。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文化心态上,香港一直是一个相对自我封闭的社会。“这10年中,香港人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打破与内地的隔阂。”曹景行笑着说,以前是不希望内地人来,现在如果内地人不来,香港人就要心慌了。

  曹景行回忆回归那天——震撼的感觉难有第二次

  曹景行至今保存着10年前香港回归那一天自己拍的照片。他的镜头里,记录了庆祝的舞龙队伍,记录了回归夜满天的烟花……那一夜,他在凤凰卫视做节目。交接的时刻到了,身后维多利亚港内,所有轮船都汽笛长鸣。他说当时突然觉得全身都抽紧了。“我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历史之中。那种震撼的感觉,一生都很难有第二次。”曹景行感慨地说。

  曹景行简介

  曹景行,祖籍浙江,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下乡到皖南的茶林场。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历史系。年逾40到香港发展,并转入新闻行业,初入《亚洲周刊》当撰述员,后任副总编兼《明报》主笔。50岁时再次改行做电视,之后加入凤凰卫视,创办了《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栏目。

  

港人“平平淡淡”接受变化
曹景行“十年回归话香港”张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