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一天,我们的《航归》送给了香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1日06:41 今日早报
浙江省政府赠港礼品设计者陆光正—— 那一天,我们的《航归》送给了香港 □本报记者 曹林波/文 作为目前东阳木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陆光正主持过许多大型木雕制作或重点项目的装饰工程,这位现在已年届花甲的东阳木雕艺术大师,和香港回归这件历史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赠送香港特区政府的礼品,就是出自他的手。“这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漂泊的航船归来寓意香港回归 1997年初的一天,陆光正接到通知,要他参加一次选拔,选拔的内容是设计一件大型工艺品,作为浙江省政府祝贺回归的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 陆光正是作为金华市的代表去参加选拔的。“当时全省每一个地市都有代表参加,大家都到杭州去画图纸,参选题材有几十个,竞争还挺激烈的。” 等所有的代表都集中在一起,组织选拔的负责人向他们介绍了对参选作品的要求。“题目非常简单,就是要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创作一件工艺作品,来反映香港回归祖国这个主题。对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没有硬性规定。” 陆光正凭着自己对于这件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很快就想到了以帆船归航为题材来表现香港回归。至于雕刻手法,他决定以深浮雕的木雕工艺,表现这一题材。设计图纸几易其稿,最后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是漂泊在外的航船,历经风雨即将返回码头的场景,寓含了希望中华民族完全统一之意。 “画面上设计了三艘不同状态的帆船,其中最主要的那只帆船靠码头最近,象征着回归到祖国怀抱的香港,而它所要停靠的繁荣港口,就是我们已经强大起来的祖国。” 罗干建议把《归航》改为《航归》 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否入选,陆光正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事隔10年之后,再来回忆当时的情景,陆光正还是觉得一切发生得很快。他的方案作为最后入选的几个设计方案之一,被送到北京。 “我还记得方案是头一天晚上送过去的,第二天早上8点,北京就有电话通知说方案已经通过了。”当时有关人员还特别嘱咐陆光正:不要修改,完全按照原来设计的方案制作。 陆光正回忆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还给了一些建议。陆光正作品原先的名字是《归航》,罗干建议把名字改为《航归》,“他告诉我,归航是一种趋势,而航归已经饱含了归来的整个过程,并且是已经完成的状态,这两个字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情形。我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方案确定后,木雕作品就进入了紧张的制作过程。为使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东阳木雕总厂生产科几乎调动了全班人马。“具体是在哪一天完成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完成日期是1997年6月11日——编者注),但是,成功了之后的那份喜悦的心情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航归》的复制品卖了三四万件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陆光正并没有随着他主持创作的回归礼物一起前往香港。这10年里,虽然也曾几次前往香港,但由于忙着其他事务,陆光正从没去看过自己的作品。“不少看过的人回来告诉我,《航归》放在香港特区政府接待厅的会议室里,很显眼的。” 10年后的今天,《航归》作为一件有特殊意义的工艺作品,仍然很受大家的欢迎。“我这一生的所有木雕作品中,就数《航归》这件作品影响力最大。在东阳,它的复制品销售得最好,到现在,数量估计已经有三四万件了。”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外很多客户也来订购这件作品。设计制作《航归》,给了东阳木雕和木雕艺人一次极佳的出镜机会,东阳木雕的美名,更因《航归》而越发响亮。(0110502) 延伸阅读 1997年6月12日,省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巨幅东阳木雕落地屏风《航归》启送。 宽350厘米、高250厘米、总重1.4吨的《航归》,全部采用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精制而成。整个屏风运用了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东阳木雕浮雕、镂空雕、圆雕等技法,构图饱满,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这块屏风还创下了东阳木雕史上的几个第一:一是首次在屏风创作中采用圆雕的“梅花桩”底座;二是深浮雕首次达11厘米的厚度;三是屏风四周边框首次采用传统木工榫头拼接法,体现了东阳木工技艺的最高水平。 为完成这幅珍贵巨作,东阳木雕总厂精选能工巧匠115名,加班加点,精工细作100余天制作完成。这一艺术精品,把全省4400万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给了香港600万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