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增招”是对“漏统”的矫枉过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20:00 光明网
邓海建

  安徽省教育厅29日宣布,经教育部门积极争取、多方大力支持,共有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43所高校增加了今年在安徽省的文科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以减少“漏统”事件对考生的影响。(6月30日《成都晚报》)

  最近,中国青年报与教育部考试中心、ATA公司共同主办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9.6%的公众自称命运因高考而改变,95.3%的教师对高考制度总体持肯定态度,95%的公众对高考给予了肯定。”可见,公众在评价高考价值上显示出了超然于一般舆情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恰恰扎根于中国高考制度最核心的“公平”取向——由于高考对于社会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关键意义和公平的相对性,因此,高考“程序公平”的意义远大于“目的公平”。这,便是“安徽高考漏统事件”之所以举国哗然的根本。

  28日下午,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就高考分数“漏统”事件公开道歉,对于这个迟到的、或者说仅具有心理舒缓意义的“道歉”,公众显然难以接受:毕竟,高考不等于一次污水泄露、不同于砍错了一堆树木。抛开“行政问责”这个命题不谈,考生和家长似乎等来了“迟到的正义”:43所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增补了安徽省2007年高考文科普本招生计划。我算了一下,三批本科计划共4000多人,应该说,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了(甚至逻辑上说,必然有4000多人因祸得福),但是,高考不是买菜——少称了回头可以再补点儿权且作“精神安慰”——高考的严肃意义恰恰在于其客观、公平、公正,永远经得起程序正义的拷问。在“增招”式补偿里有几个悖论让我们如鲠在喉:一,既然重新核实后的分数是准确的,依据眼下的技术水平,划线和招生只是几天时间的影响而已,何必拿“高校名额”来做好人?一场比赛,出现技术问题,只有重赛、而决没有增加冠亚军的可能。因此,临时性的“增招”事实上对“此前”和“今后”的考生都是一种相对不公;二,抛开安徽本身的几所高校不谈,其他全国性高校在安徽因“漏统”而“增招”会不会影响了其他省份的名额?即便不影响,这种“增招”背后的成本是不是拿全国教育资源为安徽高考人为失误埋单呢?退一万步讲,如此便捷的“增招”行为起码影响了我们对高校招生数字严肃性的信仰、甚至让人产生高校招生自由裁量式腐败的相关联想;三,对今年安徽所有应届考生而言,4000多“增招生”与4000多人之外的其他本科生等也无法公平考量,如果没有“漏统”,这4000多人可能就是专科或其他院校等,现在突然“因祸得福”,使得高考在配置教育资源和改变社会序列上的公允性发生了异变。

  以“增招”治“漏统”是有失公允的,它比“漏统”纠偏后的“失声”更让人生疑:“漏统”事件的危害主要是信仰危机,数据纠偏已然回归了高考的公平意义,若再论真正的“公平”——应该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对涉及利益错位的(譬如本可上线而上了补习班的等)履行赔偿等补救措施。“增招”这种“疑似公平”的“补救措施”是以不公的事实矫枉过正、或遮蔽了“漏统事件”的真正危机。某种意义上说,“漏统事件”的前前后后,也是我们反思中国高考制度群的一次难得契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