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北胡适纪念馆游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02:15 中国新闻网

  

台湾写真:台北胡适纪念馆游记(图)

  胡适纪念馆位于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院内,由故居、陈列室和墓园三部分组成。图为陈列室内的胡适半身塑像,及其亲笔墨迹“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中新社发 邹辉 摄

  中新社台北七月六日电 题:台北胡适纪念馆游记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耿军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位自有其地位的人物。

  位于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胡适纪念馆,每逢周三和周六开放,为慕名者提供一个实地感知的机缘。

  胡适纪念馆由故居、陈列室和墓园三部分组成。坐落“中研院”内的故居,一层平房,白墙蓝窗,室内陈设保持胡适在世时的原貌。与故居相邻的陈列室,系一九六四年其美国友人吏带先生捐建,共展出胡适的情感世界、学术文化成就、胡适与近代中国、胡适与雷震四部分,及部分生前使用物品、文稿、信札等。墓园位于与研究院一条马路相隔的青山坡上,与故居遥遥相望。

  推开故居大门,客厅里赭红色书柜、卡其布沙发,阳台上的老式滕椅……一一映入眼帘。与客厅一屏相隔的餐桌上放着碗勺,旁有字牌:胡适的早餐:一碗稀饭,一片面包,一碟菜,一杯橘子水,一杯咖啡。一如胡适的为人,清淡求真,中洋兼容。

  故居最多的是书籍,每一面可利用的墙壁,几乎都为书所占。纪念馆工作人员庄茹兰小姐告诉记者,胡适在北大的藏书有百多箱,但来台时匆匆仅带出二十余本,其中有《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杜甫诗》和《水经注》等,故居书籍,多是胡适来台后购置、搜集或朋友赠送。

  胡适藏书,中外古今,文学、哲学、艺术、宗教等无一不涉。书房和卧室的书是他经常翻阅的。书房里,一排古典书籍,泛出黄色,帖着标签,恍觉老先生已离又未离。数本一九二五年出版的《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外观较新。

  胡适心系北大。一九一八年,二十七岁始在北大任教,开展白话文运动,研究古典小说,批判旧礼教。四十一岁担任北大文学院长,创办《独立评论》;五十六岁出任北大校长。陈列室收藏胡适六十八岁生日录像,他在致辞中表露了对北大的追忆和展望之情。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者群体中的一员。学者周质平在纪念馆简介手册撰文称,胡适的精神即为自由与理性,他的一生终极关怀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再造。陈列室的一图一文一物,印证了胡适为这一理想,如何践行“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的诺言。

  “为何不重印胡适《尝试集》手稿本?”一位年近六旬的访客向陈列室工作人员询问。《尝试集》是胡适最早用白话写诗的集子。这位陈姓台北市民说,他初中读《胡适文存》,后来看《自由中国》。念台大一年级时,胡适去世,他特地前去瞻仰。他敬重胡适“开风气之先”及“一生与太太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他每年多次来纪念馆参观,并把胡适的出版纪念物带给在美国的儿子。

  胡适喜欢白色。墓园以白色鹅卵石铺面,四周是白色正方形廊檐,正面围墙上悬挂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雕刻着蒋介石先生亲笔“智德兼隆”四个金字。两棵长青松柏伫立墓园前两侧,中间一花台,雏菊葱茏,聊作祭奠。

  没有宗教信仰,他的墓园显得简朴纯粹。而有太太和两个儿子相伴,他的墓园却是温暖祥和。

  胡适,一八九一年生于上海,三至四岁随母来台湾探父,曾住台南和台东,五岁回祖籍安徽绩溪读私塾,二十岁留学美国,一九一七年学成归国,后又数次去国游学,直至一九五八年,回台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在家中招待朋友时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胡适的墓志铭亦简白: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完)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