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病危遂愿 手印留给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03:0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下午,老人女儿将父亲手印交给建川博物馆抗战老兵手印碑林负责人

  昨日,时值“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抗战老兵曹德鼎老人的女儿来到建川博物馆,亲手将父亲右掌拓印交给馆方负责人,老人终于圆了最后的心愿。

  1938年,20岁的曹德鼎加入八路军。作为一名战地医务人员,他在日军的枪口下,挽救了上千名抗战将士的生命,自己却留下了五级伤残。

  解放后,他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担任了14年的第一副院长,公私分明的他连写家书都不愿用单位的信纸。

  现在,89岁的他生命垂危。作为一名抗战老兵,这是他最后一个心愿——将自己的手印留在建川博物馆抗战老兵手印碑林,以让后人铭记历史。

  自学成才 造就战地白衣天使

  1918年,曹德鼎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一普通农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曹德鼎希望为国效力,于次年报名参加了

八路军,成为一名担架员。曹德鼎在部队里边抗战边啃书本请教前辈,还以骑马织毛衣的动作,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很快升为了救护员、护士长、医生,随后担任了华东某后方医院医务主任。

  当时日军对胶东地区疯狂进攻,在敌军的一次大扫荡中,可以撤退的他主动留在后方,将数十位受伤战士一一安排到老百姓家中的地窖躲藏,并在大扫荡后,成功将伤愈战士转送到前线,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在抗战中,经曹德鼎亲手治愈的抗日战士不下千人,可他自己却留下了残疾——1941年6月,在一次背运伤员途中,曹德鼎不慎扭伤左腿。忙于救治战士的他没有顾及自己疗伤,导致伤口溃烂,不得不截肢。

  公私分明 老军人两袖清风

  “这是公家的东西,我无权滥用!”儿女们回忆,这是老人口头最常见的一句话。而回想起这句话,子女们心中却有种难以名状的痛楚:建国前,曹德鼎的大儿子曹力生患上了肺炎,紧缺的盘尼西林(青霉素)是最有效的药物。以当时曹德鼎在部队医院的职位,划拨几盒盘尼西林给儿子注射可谓举手之劳,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病情拖延加重,曹力生最后不治身亡,这也成为老人今生最不愿提及的痛楚。

  1965年到1978年,曹德鼎担任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一副院长。院方提出给他配车,老人几次推辞;为写封家书,他宁愿出门自购,也不愿用医院的几张信纸;到食堂吃饭,他坚持排队,用老人的话来说:“用特权插队,这饭吃起来都别扭!”

  昨日下午,记者步入曹德鼎老人家中,家里没有奢华的

装修
客厅
里只有一台风扇取凉,而老人那张用了20多年的旧书桌红漆已经斑驳,一架轮椅竟是家中最昂贵的出行工具。

  曹德鼎老人一生最大的骄傲,便是自己从军抗战的经历。2005年,为纪念曹老对抗战作出的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老人颁发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镀金奖章,曹德鼎一直视为至宝,深藏书柜。

  口不能言 儿女猜出老人心愿

  去年夏天,二女儿曹淑梅翻阅报纸时,偶然看到建川博物馆征集抗战老兵手印。获悉这一消息,曹德鼎兴奋了整整一晚,“我终于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了!”可是,由于错过了征集日期加之未联系上博物馆,这一愿望未能及时实现,老人为此还念叨了好一段时间。

  天有不测,今年6月19日端午节中午,曹老心脏病突发,导致休克性低血压,加之身患血管瘤神经瘤,从此一病不起,丧失了听说书写能力。院方为老人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目前尚未脱离危险期。

  7月1日晚,曹德鼎在病房内看电视时,偶然看到屏幕上,一位抗战老兵正向建川博物馆递交手印。“当时父亲指着电视机,全身发抖,嘴里支支吾吾地想说什么,神情非常激动。”此时儿女们知道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留下自己的手印,“父亲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留下手印 铭记这段刻骨历史

  昨日下午,在联系好了建川博物馆后,子女们买来宣纸印泥,来到了老人的病房。他们铺开宣纸,在父亲右手掌上抹上印泥。虽然不能说话,睁开双眼的曹老显然明白这个动作的含义,激动得胸脯上下起伏,眼中噙满了泪光。儿女们把住父亲右腕,重重按在宣纸上,这只曾经救治过上千抗战将士的天使之手,留下了鲜红而永久的印迹。

  随后,记者陪同曹淑梅来到了大邑安仁的建川博物馆。在抗战老兵手印碑林前,曹淑梅亲自把父亲的手印交给了负责制作手印的何新勇副馆长。馆长樊建川表示,馆方将抓紧时间,第一批制作曹德鼎老人的手印,让老人在世时,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光荣历史铭刻在抗战老兵手印碑林中。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父亲病重前就常说这话。留下手印,他终于圆了最大的心愿,没得遗憾了!”站在抗战老兵手印碑林前的曹淑梅热泪直流……

  本报记者张玮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