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益切莫成“忽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06:00 光明网
司葆华

  一家电视台在同一档新闻节目中,先后播出三个单位举行的百人长卷签名活动。其中税务和城管两部门的签名宣誓仪式,搞得可谓有声有色。参加的人数之多,现场气氛之热烈,真是场面壮观,盛况空前。

  对这类公益活动的报道时常见诸各种媒体,很是时兴。无论是集体组织还是群众自发,这种活动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表示一种决心,表达一种心情,营造一种气氛,可以说作用不可替代。但现在这种活动搞得太多太滥,不少都有作秀之嫌。往往在电视上亮相,报纸上报道,或有关领导出席之后,活动也就达到目的,取得成功,圆满收场。至于结果如何,多半不再有下回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公益性活动也是这样。在活动载体不断创新的同时,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很多就是搞形式,走过场,做做应景的表面文章,结果使原本很有意义的活动变了味,走了调,从而大大有违举办的初衷。

  在某地,法院、司法等几家单位联合举办法制宣传周系列活动。在活动现场,大字横幅醒目,宣传彩球飘舞。法官们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字排开,同样一字排开的还有花花绿绿的宣传牌。行人来去匆匆,却鲜有在此驻足的。几天下来,连宣传材料都没有散发多少,至于能否实现此次“普及法律常识,提供法律援助”的活动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再比如“三下乡”活动,应该说多数开展较好,收到了实效。专家、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交流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赞赏。但一些地方做起来却是摆摆架子,做做样子,浮皮潦草,应付了事。有人不无调侃地总结成顺口溜:高音喇叭哇哇叫,宣传材料地上抛,农民兄弟没多少,拍些照片结束了。无怪乎一开始广大群众还当作西洋镜看看,到后来便干脆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哪个也不当回事了。

  这些活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但达不到目的,连活动本身在群众眼里都成为见惯不怪的“瞎忽悠”。如何使公益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有益于广大群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从根本上说,要心系群众利益,反映群众诉求,结合本职工作,尽自己之力,谋群众之利。多些真情投入,少些虚浮花哨;多些实实在在,少些热热闹闹。这样,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形式都能产生实际效果。反之,就是形式上再花样翻新,终归也只能是形式。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