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7中一个班22人700分以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06:1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记者 林洪浩

  7月5日广州中考成绩出炉后,广州第17中学初三一班创造了一个奇迹:全班40多名学生,有22个学生中考成绩700分以上,班上最高分的谭晓彤更是考到751分,与全市中考总成绩最高分756分仅相差5分。作为省一级学校当中的C类中学,3年前17中招进的这批学生,可以说是A类与B类学校挑剩后的“水尾”生源,但3年后这批学生的中考成绩却大放异彩,秘诀在哪里?记者昨日与相关的师生进行了一番深谈。

  生源并不是最优秀

  何谓“水尾”生源?17中教导主任王玉娜这样解释:3年前的2004年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是比较特殊的,先是市教育局要求每一个学校每个班推荐出8至10名优秀学生,然后这些推荐生从A类到B类到C类学校一路地考下来,比如A类学校有省实、华附、二中、广雅、执信等,B类有3中、1中、5中、培正、育才等学校,C类则有17中、21中、13中、知用等学校。这些考生若A类考不上,可以再考B类,最后才选择考C类。说句坦诚的话,相比A类学校的生源,我们17中学生在当年并不是最优秀的。”

  集体交流讨论题目

  既是“水尾”生源,但经过3年“再加工、再培养”,却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个中的秘诀又在哪里呢?记者昨日采访到初三一班班主任,有着南粤优秀班主任称号的陈桂萍老师。

  “我就进行三个方面的教学管理。”陈桂萍介绍,第一步,她让学生把个人的学习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让学生有一个危机感与压力。第二步,三年内每一个时期都给班上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奋斗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第三步,也即是陈桂萍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到初三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把班上成绩最好的20名同学召集起来,成立一个研讨小组。学校给这个小组提供一个单独的课室,小组可以在这个课室每周单独上两节课。上课时没有老师在场,而是提供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对题目进行集体的交流与讨论。本来一个学生可能只能想出一到两个的解题方法,但20个学生集思广益,就有可能有十几种的解题方法,而且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挑战。”从不迷信标准答案

  晓彤还提到,研讨小组的学生并非死读书那种,平时也照样去玩,他们是在用功当中,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从不迷信标准答案。记得有一次政治考试,我们都考得很一般,于是考完后,大家就对题目进行探讨,最后大家都觉得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并非最好的答案。政治老师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后,对我们的一些意见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对我们一些意见进行了纠正,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提高了不少。”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