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姜春玲 法庭就是我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09:54 法制日报

  她,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两次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被授予朝阳区“十佳青年岗位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朝阳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人民法院“十佳法官”;她,首创了“特邀调解员”制度,并带领朝阳区法院双桥法庭先后获得了“中国十佳人民法庭”、“全国优秀人民法庭”等一系列荣誉。而这个扛起沉甸甸荣誉和成就的“她”,只是一个身材娇小,体重不到90斤的弱女子。她的名字叫姜春玲。

  初见姜春玲是一年前,她带领双桥法庭的全体成员参加一次在朝阳公园举行的颁奖活动。炎炎夏日中,手捧奖牌的她和她的同事们,笑容灿烂得几可与烈日争辉,而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也从此深深灼入了我的脑海。再见姜春玲,已是一年后的又一个盛夏,双桥法庭规整的小院中,姜春玲娇小的身躯站立正中,脸上依然挂着那熟悉的笑容,朴实而亲切。

  “人家都干着呢,我怎么能走呢?”

  今年37岁的姜春玲,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一个普通人家。从小聪明好学的她,历经十几年的苦读考到了北京,考入了她理想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从此,她便与法律职业结上了不解之缘。

  说起进入朝阳区法院的经历,姜春玲至今仍认为自己非常幸运。1993年,姜春玲从学校毕业。按照以往的“老规矩”,北京的法院是不接受外地生源的,这就意味着一心想当法官的姜春玲,要么选择放弃法官的理想,要么就要放弃在北京发展的机会。但上天并没有给她出这道两难的选择题,就在她走出校门的那一年,北京的法院放开了招生限制,身为“外省人”的姜春玲获得了展示她优秀才华的机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朝阳法院。

  在朝阳法院的十多年中,姜春玲从内勤做起,当过书记员、审判员。2001年,朝阳法院首次审判长选任中,她成为第一届被选任的审判长。2005年,已在法官的岗位上身经百战的她,挑起了双桥法庭庭长的重担。

  回想自己事业上的步步进取,姜春玲异常淡然:“我并不是最出色的,我们院里出色的人实在太多了。我觉得我最多只能算是比较勤奋、比较努力的。我这个人干事就是特别认真,既然领导让我干了,我就得尽我所能把事儿干好,苦点、累点都无所谓。”

  从此,一个瘦弱挺拔的身影开始与双桥法庭形影不离。

  在双桥法庭的任何一个干警,谈起姜庭长,无不为她的勤奋、能干折服。刚到法庭不久的内勤凌巍回忆起这样一件小事。去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当凌巍正暗自为自己提前到达单位而沾沾自喜时,双眼布满血丝的姜春玲出现在了楼道里,凌巍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姜姐,怎么这么早?”“哦,昨天忙晚了,没回去。”吐出这句淡淡的回答,姜春玲的脸上依然挂着那亲切的微笑,只是此刻的笑容却难以掩盖熬夜之后的疲惫。事实上,这种“夜不归宿”,对姜春玲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在姜春玲成为双桥法庭庭长之后,几乎再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每天几点下班,只要庭里还有最后一盏灯亮着,那灯光一定来自三楼走廊尽头的那间庭长办公室。

  姜春玲总是说:“庭里那么多事,人家都干着呢,我怎么能走呢?”

  “每个人都很重要,法官需要很多人去铺垫”

  双桥法庭是个历史悠久,满载荣誉的法庭,守住已有的成绩已实属不易,要好上加好就更是难上加难。起初,庭里的干警们以及外界都对姜春玲这个娇小的弱女子能否挑起这副重担有些怀疑。但事实证明,正是这名瘦弱的女子身上有着比男儿更强的忧患意识和更加明确的进取目标。

  在姜春玲看来,一个集体能否进步,能否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人”,只有团结才可能成功。而且,在姜春玲的眼中,工作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庭里的每个人都很重要,法官更需要很多的人去铺垫。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姜春玲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沟通”。她抓住一切机会和庭里的每一个人聊。在聊天中了解庭里每个人的想法和特长,也让庭里的每个人了解她,了解她想扎扎实实把双桥法庭带好的想法。

  姜春玲的真诚和“实诚”,很快取得了同事们的信任,而她的“聊式工作法”也从此延续了下去。“我每天下班,没什么特别事的时候,最长干的就是和庭里的年轻人聊天,经常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虽然有点罗嗦,可大家都说聊完管用。”

  不久前,庭里的一个刚满18周岁的保安员,因为在工作中和其他人产生了一点矛盾,跑到姜春玲这里来哭诉。听完他的叙述,姜春玲和蔼地给他讲明道理:“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能你遇到很大的问题,但是小伙子,轻易不要哭……”听完庭长的话,小保安羞涩地说:“我觉得你说话就跟我妈似的,和你说话太放松了,一觉得委屈就哭了。”

  正因为姜春玲的这份亲切和蔼,在双桥法庭,很难再听到“姜庭长”的称呼,全庭上下,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之为“姜姐”。而在姜春玲口中,对那些与她并肩作战的年轻人,她最常用的称呼则是“孩子”。

  姜春玲对她的这些“孩子”们在业务上都严格要求,犯了错误一样严厉批评。但生活上,她可是不折不扣的“知心姐姐”,谁家有个病人或者出点什么事,她老记挂在心上,再忙也要去慰问看望或捎去祝福;庭里每个干警的家属她都关心,就连“准家属”们的名字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家在外地的干警家属来到北京,她无论多忙也要坚持上门家访或者把他们邀请到法庭,陪他们聊一聊,在法庭里转一转。因为在她看来,庭里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和他们身后家人的支持离不开的。

  就这样,姜春玲用她的真诚和亲和将双桥法庭所有人团结在了一起。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虽然在感情的付出上非常慷慨,但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姜春玲则是一个“苛刻”的人。

  双桥法庭地处城乡结合地区,辖区面积大,人口多,民事纠纷数量近年来迅猛增长,且出现了一大批群发性和矛盾激化的纠纷,案件的审理难度加大。面对严峻的工作形势,姜春玲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在工作中应坚持“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的要求,要求所有共产党员每月要比群众多结一案,党员承办案件的难度要超过群众承办案件的难度,党员的审判质量要高于群众的审判质量等。对于自己,姜春玲还在担当起全部行政事务的前提下,给自己定下了每年结案不少于100件的任务,且专审疑难复杂或有较大影响的案件。

  对自己高要求的姜春玲,对自己的“孩子”们则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姜春玲是庭里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法官之一,因此年轻法官总喜欢找她商量案情。几乎每天一上班,商量案件的法官们就顶上了门。“可我的行政事务实在太多,很多时候都不在庭里。即使在办公室,也经常是这样那样的事情要处理,很难静下心来仔细听法官讲案子。”为了不耽误年轻法官办案,同时帮老法官树立威信,姜春玲创立了“一对一,结对子”的传帮带制度。每名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对应一名年轻的法官或法官助理,年轻法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去问自己对应的老法官,老法官如果解决不了,可由其再去询问审判长。当老法官和审判长的意见不一致时,再去找庭长研究解决。

  为了锻炼年轻法官的管理能力,姜春玲还首先推出了“临时负责制”,即由庭内的年轻法官轮流执周,与庭长、副庭长一起处理庭内大小事务。如果赶上庭长、副庭长都不在时,则要能够“独撑大局”,且不能出错。以此逼着年轻同志必须学习、历练。

  姜春玲说,每个人的能力可能不同,但在双桥法庭,我要让每个人都做到人尽其材。

  姜春玲常说:“我就是双桥法庭的‘大家长’。”在她的心中,双桥法庭就是她的家,在她的带领下,双桥法庭成了庭里所有人的家。回想初次见到姜春玲的场景,现在终于理解,为何当时他们脸上的笑容会如此那般灿烂。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