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的多重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10:28 南方日报

  《百家讲坛》最高收视率创造者、中学历史教师、畅销书作者

  纪连海的多重身份

  本报记者 郭 珊

  核心提示

  按照郭德纲的说法,纪连海是全国著名的非著名历史老师,一点没错。

  两年前,纪连海还是北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历史老师,最高头衔仅限于"学科带头人"。不过早在成名之间,纪连海就作出过惊人之举:跟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竖着写三个大字:"纪连海",对学生说:瞧清楚了没有?这就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我!记住了,这个老师将来一定大名鼎鼎。

  后来,在自己的学生阎天(2003年北京市的文科状元、阎崇年儿子)的推荐下,他参加了《百家讲坛》中学老师海选,一举"中标"。

  在其新著《乾隆朝三大名臣》扉页上这样描述作者: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开创《百家讲坛》开播来收视的最高峰,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地道的北京腔、机枪语速、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泪洒讲坛,都是其招牌。最近他主讲的《正说清朝24臣》,又在坊间掀起一股"和珅热"、"纪晓岚热"。

  成名之后纪连海仍然在中学上课,同时忙着写书、做节目、办讲座,有了自己的博客、论坛、贴吧,还有一大批痴迷崇拜他的"海飞丝"。当然他也承认,成名让自己更富有了,总而言之"要买宝马的话还差一点,要买自行车的话,能买好多辆呢!"

  不过,没变的事儿也有好多。他还是选择丁克,没有孩子,他的博客还叫"历史的江湖",并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意思,而是希望传达"历史的正义"。他的QQ昵称仍然是"晴间少云",而年龄一栏中照旧填着17岁。纪老师保持着经常登陆贴吧的习惯,告诉"海飞丝们""今天某某电视台又有我的节目哟!"或者"在某处所犯两处错误的说明",跟人聊天时会不时冒出一句"伤心哟,5555"。

  这样一位成天跟年轻人打交道的"孩子王",他怎么看待和珅贪污案和今天反腐倡廉的意义,又怎么看"国学热"的根源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新课改"和杨丽娟事件他又有何点评?让我们听听他的陈述……

  场外点评·袁伟时

  《百家讲坛》应放眼世界

  不妨讲讲拿破仑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中国人一直都很喜欢读历史,因为"读史可以明智"。《百家讲坛》掀起"读史热",一方面是因为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就是过去传播的历史知识或者太单薄,或者存在虚假谬误的地方,因而观众开始争先恐后地重新了解真实的历史。《百家讲坛》是一个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向大众传播知识文化的成功例子,尽管刘心武等主讲人的言论引起争议,但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垄断对经典的解读权利,刘心武的"秦学",他的《秦可卿之死》不乏可取之处。还有人反对于丹的解读,说什么"孔子很生气",你不是孔子你怎么知道他很生气呢?这个平台应该倡导各抒己见,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选择,当然主讲人也应做到有根有据,可以因疏漏出错,但不能故意说假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和文化寻根的意识趋于浓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将日益兴盛。"历史热"、"国学热"跟国力增强、中国人自信心增强、民族主义情绪澎湃有很大关系,对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是文化复兴的正常过程,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一种珍视。但在这股热潮兴起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特别提防民族主义过度膨胀、过分炒作、情绪压倒理性的现象,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不加思索、不切实际地吹捧。大国崛起更要有开放心态,现代中国人不仅需要重读历史和国学,更要放眼世界,广泛吸取人类文明史上已经有定论的经典,胸怀不应狭隘。例如《百家讲坛》可以讲讲汉武帝、朱元璋,也可以讲讲拿破仑。

  人物专访

  关于历史和现实历史上类似山西黑窑虐待童工事件太多了,而且往往都是惊动了中央最高领导才能得以解决,我感觉很悲哀。

  记者:您曾经创下《百家讲坛》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如今您还是这个纪录的保持者么?

  纪连海:到今年的7月9号《百家讲坛》开播就满6年了,据我所知,现在为止最高的收视率0.69还在我手里。我是主讲人中唯一的一个在职中学老师,我已经在中学教了21年书,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要调动他的积极性,所以收视率为0.69对于我来说很正常。这个纪录是我第4讲时创下的,讲的是“和珅死亡之谜”,不过,我也有压力,其实没能再刷新自己的纪录也是我的一个心病。我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已经播出50多集了,除了0.69这个纪录,我的第二讲也取得了0.51的收视率,在全部节目中排第三。那个时候大家谁都不认识我,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谈不上什么收视群,后来人家认识我了反而没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为什么呢?就是观众从我讲的和珅里面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一旦达不到就换台了。

  记者:您自己觉得“清朝24臣”中哪个人物讲得最成功?

  纪连海: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和珅的部分最成功,但要说反映我个人的思想、观点、理念来看,我自己最满意的还是多尔衮。我讲和珅的时候,讲的是一个人的衰变,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平步青云,功成名就的奋斗史,然后再走上贪污腐败之路。但我讲多尔衮,是通过这个人来透视一个王朝的衰落到另一个王朝的崛起是多么不可避免的现象,反映我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一点心得。

  记者:距离当初讲和珅已经有2年多时间了,您现在回过头去看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纪连海:如果说让我今天重讲和珅,我一定会讲得比当初好很多。我对和珅的个人感情、家庭、他的哥们以及他的为官之路,分析得很清楚,可对和珅走上贪污之路的根源揭示得不够透彻。它不是和珅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时代的问题,乾隆朝末期所有人都在贪,你贪婪了才能崛起,你不贪就会被别人踩下去。我觉得今天对于整个社会背景的理解要比过去成熟的多。

  记者:很多人听了您讲和珅之后都提出一个当下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反腐倡廉,高薪是否可以养廉。

  纪连海:和珅从28岁起长期担任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他的薪水不低了吧,可他为什么还要贪呢?作为和珅贪婪的背景我讲到了当时错综复杂的官员集体贪婪现状。和珅是一个中国官吏史上创造纪录的官员,和珅家的财产全部合计约值11亿又600万两,相当于清朝15年到20年的财政收入。和珅除了乾隆皇帝大量的赏赐之外,他敛财的手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发人情财;二是利用职权进行贪污;三是利用吏部勒索百官;四是进行投资经营。他一人同时兼任清王朝50多个重要官职,26岁的时候就当上军机大臣,相当于国防部长,他还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除了户部之外,和珅还掌管着内务府的粮库、绸缎库、圆明园茶膳房、太医院、御药房、宫殿园林的建造和维修等众多财政部门,这就意味着他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珅还从32岁起长期担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长兼组织部长),而吏部的职责就是管理百官的,谁来监督他呢?换句话说,当公、检、法都是同一个人的时候,让谁来行使监督的权利呢?这个制度还有效力吗?

  记者:有关监督机制的话题在最近山西黑窑虐待童工事件曝光之后,也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纪连海: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事太多了,而且往往都是惊动了中央官吏、最高领导才能得以解决,我感觉很悲哀。像山西黑窑的案件,真的当地官员不知情吗?真的就没有办法吗?不是这样的!一定是有什么导致了上下串通、官窑勾结的现象。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制度问题,问题在于制度和法律的执行,在于监督管理机制,在于人本身。所以说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演说风格钱学森的历史水平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你信吗?我们仅仅在进行知识普及,而不是学术普及。

  记者:记得您以前采访的时候反复强调过一个观念,说您讲的不是野史,而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正史,比如您就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纪晓岚与和珅。

  纪连海:是这样的。现在的教材用几十节课就要把中华文明历史都讲完,不可能挖掘得那么深,你不能说你没有听到的就是野史。例如和珅,一般人印象中他就是个专会溜须拍马,结党营私的奸臣、贪官,但很多人不知道和珅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勤奋用功,才干过人。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能写一笔好诗词、好书法。和珅对妻子、朋友、兄弟都有情有义,位高权重之时,也不忘提携。另一方面,纪晓岚同样富甲一方,只不过他不像和珅那样在京城招摇,而是低调隐蔽,把房子建在老家沧州。他有一座比皇宫还漂亮的院子,院子里一条东西大街,9条南北胡同,每个胡同6套四合院,他家有54套四合院,这叫“九门九贯巷”。纪晓岚的田地可多了,南到江苏,北到辽宁,当时天津一半的地都是纪晓岚家的。这些乾隆皇帝都不知道。另外,纪晓岚跟和珅关系很不错,历史上两人从没闹过别扭。

  记者:按说纪晓岚的日子过得也挺滋润的,为什么他在民间就比和珅的人望要高这么多呢?

  纪连海:那是因为他读的书多,栽的跟头比较少,和珅一辈子顺风顺水,一栽跟斗就是大的,到最后他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清王朝的统治了,所以嘉庆要杀他立皇威,一点都不冤。历史上纪晓岚一样有问题。

  纪晓岚历经千辛万苦,从1740年他16岁首次参加童子试失败到1754年科举考试成功为止,前后用了15年时间,这才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识。然而纪晓岚调回北京,不到一年的工夫,就因为涉嫌在查处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贪污案中通风报信,被流放到了新疆。在皇帝的身边,就更加容易让皇帝了解到自己的缺点,这件事栽了跟头对他的触动很大。所以我讲纪晓岚也是希望正本清源,告诉大家更多纪晓岚的生平。比如他又黑又胖,很爱吃肉,他很多情,有很多妻妾。电视上叫他“纪大烟袋”,这一点倒是没错。

  记者:《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走红之后一直受到很多诟病,像您的演说风格很有相声、说书的感觉,讲到袁崇焕还声泪俱下,不过也有人指责说这样的方式不够严谨。

  纪连海:首先咱们得弄清楚《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什么。节目的收视定位是中学以上学历的观众。我们要注意我们国人的平均上学年龄是9.6年,如果把很高深的金字塔尖上的那些东西来讲给普通人听,您觉得他们会听得懂吗?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杨利伟,他上太空肯定非常在行,但是历史故事他肯定没有我知道得多。还有钱学森,他的历史水平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你信吗?

  关于“杨丽娟事件”我坚决反对在拿出方案之前胡说八道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中学老师的身份是比较尴尬的,面对着考试的压力,想搞一点素质教育的东西不容易。

  纪连海:中学教师跟大学教师不一样在哪儿,当大学教师,我是老师,我也是考官,给学生出题。中学老师完全是被动的,按着别人的课标讲课,然后由别人来出考试题,别人阅卷,别人录取,我如果没有教好的话,我就下岗了。我希望我的学生要从历史中掌握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喜欢李敖,我告诉你先读读李敖的书,然后再读读柏杨骂李敖的书,你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否则的话,我们就容易成为某一个人的崇拜者。

  以前我长年教高一、高二,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讲得学生爱听。教高三,你又得研究教法,学生的兴趣,还得研究高考出题人。其他的高三老师可能他没有精力去尝试,也可能有心无力,不敢去尝试,或者摸不着头脑。我觉得教学这个体制不改,我们教师就没法改,像我这样的人就永远是少数。我以前对“新课改”不抱什么希望,不过现在我发现它带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新课改”的步子应该再稳妥一点,让所有老师有个适应和接受的过程。

  记者:您现在已经是名声远扬的名师,非常受人尊敬,不过对于“海艺辱师事件”,您又怎么看其中老师的处境呢?

  纪连海:这件事不是一个“个案”,它不仅仅发生在海艺。首先海艺这样的学校它招收的是什么学生?我说难听点,一定是“双差生”,当一个学校只能招到这样学生的时候,又是什么老师来教呢?优秀的、有能力的不会来。家长为什么还要送孩子到这种学校来念书?说白点,送到这个学校是不是比监狱、送到社会上强多了?家长拿这样的孩子没办法,孩子只能进这样的学校,学校本身又招不来好的学生,可它还要生存,怎么办?我们要去抨击这些肇事的孩子么?去批评这个学校?还有那个70岁还在教书的老师么?我没有答案。我反对拿这个事炒作,一如之前的杨丽娟追星事件。

  记者:您对杨丽娟也是感觉无可奈何吗?

  纪连海:大家都炒作完了的时候,责任心呢?没有!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宁可不作回答。也有人找我做杨丽娟的节目,我觉得我要做,就要解决千千万万个杨丽娟的问题,中国有多少人在重复这种神经质的举动?我们要做就踏踏实实的把她当作一种现象深入思考,我坚决反对在拿出方案之前之前胡说八道。

  关于“国学热”我有两个担心,一是会不会庸俗化,另一个是会不会一阵风,这两个担心都是很要命的。

  记者:刚才的问题或许您暂时没有答案,但《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历史热却与您密切相关。您觉得这股热潮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纪连海: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促成了“国学热”:一是学者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互动;二是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发展,民族自尊心有所增强;三是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开始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民族根。此外还有政府推动等外因的作用。“国学热”其实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再度反思和整理。1500年以来,实际上是一个大国强权政治的世界。一旦“中国人的世纪”到来,我们将会如何同世界打交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关系学,它教会我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上下级等等。换句话说,它是在太平盛世时期能够生存得长久的一种学说。

  记者:您会不会对国学热的现状有所担心?比如它会不会突然就冷淡下去了?

  纪连海:我其实有两个担心,一是国学会不会庸俗化,比如有人会把我讲的东西当作一种官场政治、厚黑学的东西去吸取,所以你会看到我会花大量的笔墨用在个人成长、一种正面的引导上。再比如我讲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电视剧里说两人是一对旧情人,而我认为顺治年幼时,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这其实是一种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的少数民族习俗。另一个呢是我担心国学热会不会一阵风,我觉得有很多人是在追风,这两个担心都是很要命的。

  记者:您现在正在上海电视台讲《汉武大帝》,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时,韩国的媒体曾经评价说中国人都有一股帝王情结,您怎么看呢?

  纪连海:我们以前常说西方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而我们更强调集体主义,其实不尽然,我们也很注重个人英雄主义的。汉武帝也好,朱元璋也好,其实它反映的都是一个人怎么抓住历史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成功,这个和国力强盛、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个人谋求成功的思潮是吻合的。所以说帝王戏无可非议,另外单就历史研究而言帝王的资料最多、最丰富、研究起来比较便捷。

  记者:那您认为今天我们来谈儒家文化的复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纪连海:从孔子缔造儒家思想、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最初改造者实行“外儒内法”等儒学的建立和发展,到儒学后来受到破坏,经历了几个过程。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之际一种进取和虚骄心理混合的“中学西源论”、张之洞提倡“中体西用”理论,到以康有为的《西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代表的“以中学释西学”,或“以西学释中学”,最后到一些革命先行者提倡的“全盘西化”。在经历过这些阶段之后,我认为我们今天的“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吸收很多包括西方现代思想成果,走融合之路的思想。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应该是渐进、改良式的,是理性的,而不是盲从的。盲从的结果,必然导致沉渣泛起。

  人物档案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毕业。2005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以评点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等清代历史人物见长。2006年成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的特邀嘉宾。著有《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纪晓岚》等。

  图:

  “多面”纪连海与他的新著。本报资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