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王旭明与评论人“打成一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14:03 红网

  近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发布会上表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媒体应该要以宣传主流、宣传国家政策为己任。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起了不少批评。其中以知名评论人、《中国青年报》编辑曹林先生的文章最为激烈。在文中他毫不客气地向王旭明发出了挑战:“我愿意就此问题(指王的“媒体无知论”与“断章取义论”)与王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坦诚辩论,……这算是一个挑战吧,不知王先生敢不敢应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教育部发言人的王旭明先生次日即亲自提笔上阵,在《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发表了题为“断章取义的批评是真正的无知”的文章。显然,王旭明先生应战了,大有与评论人“打成一片”之势。王文发表后,自然又招来不少口水。有人说他是“找骂”,也有人说他没有“雅量”。不过在我看来,且不论孰对孰错,王旭明与评论人的交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身为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的发言就是教育部的声音。按以往的经验,政府部门面对批评要么置之不理,令其消解于无形,要么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封闭言路。以此逻辑推之,王旭明其实根本不需劳神费力写文章与评论者辩论,他只需将手中的权力稍微用上几分,虽不说能使言论界噤若寒蝉,至少也能令评论人吃不了兜着走。然而,政府部门的代表王旭明,弃背后强大的权力不用,而选择了平等的笔战。这不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甚至孜孜以求的吗?

  笔与笔的交锋对评论人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对王旭明来说,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尤其是在这种群起而攻之的时侯。弃权而不用的王旭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发言者,甚至连一个普通发言者都不如——他毕竟是体制内的人,发言还要顾及国家政策实际等等因素。面对庞大的可以随意征引最理想的论据的评论人群体,他自然处于劣势,而且还会招来更多的批评。王旭明何苦如此?

  我想背后的原因便是,王旭明及其背后的教育部倾听了民间的声音,并对之进行了思考。这是评论人在批评之余也必须看到的。如今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几乎都受到过批评,但这些批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批评者到底是不是在自说自话?相信这是许多评论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在事实上,大部分的批评是被忽视了的。尽管王旭明是以反批评对批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进步。

  有争论才会有进步。一轮又一轮的批评与反批评是实现理想境界的必经之路。评论人的自说自话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政府与评论人大开辩论的局面出现之前,争论的对错好坏倒是其次,关键是政府愿不愿就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与民间展开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旭明现象是所有政府部门的榜样。

稿源:红网 作者:刘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