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08:04 法制日报

  2007年7月4日,在呼和浩特铁路局福生庄养路工区值班室内,一张电子表格显示着21500这个数字。这意味着,福生庄养路工区已经21500天无行车重大事故、无人身死亡事故。

  21500天,近59年,福生庄养路工区创造了全国铁路干线养路工区安全生产的纪录。他们依靠什么走过这近59年的安全之路呢?

  “像命根子一样守护着那两条线路”

  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1935年沿平绥铁路(今京包线)旅行后,在她的《平绥沿线旅行记》中,对福生庄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过福生庄站以东,山水奇伟,断岸千尺,河水萦回。车道即紧随山回路转处,曲折而前。时有深黑的悬崖,危立河畔,突兀之状,似欲横压车顶。”

  这里全年有120多天风沙不断;夏季最高气温达30摄氏度;冬季严寒刺骨,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这里的24公里(复线)铁路,绕山崖,穿绝壁,养护条件复杂。

  正是在这种自然环境艰苦、安全责任重大的条件下,福生庄的养路工一代又一代守护着“安全为先、永远当好铺路石”的坚持,实践着“让通过我们线路的客货列车永远安全”的庄严承诺。

  在福生庄养路工区,子承父业的就有七八家,兄弟同班的也有三五对。

  张成龙是第三代养路工,1980年,他接过了爷爷、爸爸手中的工具,从养路工、班长、副工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到现在。

  张成龙常听爸爸讲爷爷的故事,当年爷爷病危时,父亲想请假陪侍,可老人挥手让他上工去!父亲犹豫了一下,还是含着泪走了。等他巡道回来,老人家已经与世长辞。

  父亲说他不后悔,那天他去巡道,是帮老人圆了一个心愿,最后为老人尽了一名养路工的责任。

  几年前,积劳成疾的父亲也走了,如今,父亲、爷爷就葬在背倚工区的伏虎梁坡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看着我,看我是不是尽职尽责,看我是不是像命根子一样守护着那两条线路。”

  1435,差一点都不行

  福生庄的养路工人平时笑称自己是“1435研究所”的。

  1435毫米是两根钢轨间的标准距离,而他们“研究”的就是如何让轨距永远保持1435毫米,它的水平和方向绝对不能大于或小于1毫米。

  “我们平时用的是十几斤重的家伙,干的却是精确到毫米的活儿。”养路工说。

  刚到福生庄工作的人,都要接受这样的教育:细节决定安全成败,百分之一的失误就很可能导致百分之百的失败。为此,他们总结出了“四严”工作法,严肃安全纪律、严格作业管理、严密施工组织、严把安全质量标准。

  “四严”工作法伴随着他们走过了漫长的2万多个日日夜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养路工们认真巡查养护着这24公里线路、44160根轨枕、176640套扣件和螺栓,每一处都有他们精确到毫米的心血。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傍晚,忙碌了一整天的班长小陈招呼大家收拾工具准备下班。

  “等等,把道尺拿来,我再看看。”时任工长杨志忠说着就拿起道尺上了线路。果然,一个细小的问题没有逃过老杨的火眼金睛:查照间隔小了1毫米。

  “天快黑了,大伙也干累了,1毫米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要不明天再干吧。”听了小陈的辩解,杨志忠一下子就火了:“1毫米就没事了?咱们大锤底下差一点,火车通过就多一分风险,上千旅客的生命攥在你手里,这责任还不够大吗?”

  说话间,老杨已迈步上线路,小陈急忙招呼兄弟们拿起工具跟着老杨干了起来,寂静的山谷间又回荡起大锤的“叮当”声。

  “只要有养路工人,就没有不畅通的铁路”

  “只要有养路工人,就没有不畅通的铁路!”这是采访中记者从一代又一代福生庄养路工区工人心中读出的话。

  福生庄养路工区的苦、累、脏、险不言而喻。然而,当记者采访时,他们的回答却如出一辙:来到福生庄,在这个大环境熏陶下,就不觉得什么是苦。

  今年3月16日,正值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准备阶段的关键时期,轨检车报告福生庄养路工区管内发现两处断轨。养路工人马上携带路料和工具赶到故障现场,当重870公斤的钢轨被10多个小伙子一点点推上10多米高的路基后,已是晚上9时。

  “这算啥,比这苦、比这累的时候多了。”赵军回忆起几个月前第六次大提速整治线路的那场攻坚战。

  “党员闫继才腿骨骨折后刚刚拆了钢板就上了线路,还有的职工撂下该种的庄稼雇人种,有的职工放下该翻修的房屋雇人干,没有一个人请假。”

  一个月内,福生庄养路工区充分利用时间,整理半径650米以下的曲线6条,更换重伤轨19条,安装曲线拉杆345根。相当于干了平常3个月的工作量,保证了“4·18”大提速和万吨重载列车的试验开行。

  据新华社7月8日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