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探访阎锡山故居 阳明山上自建石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14: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七月九日电 题:探访阎锡山故居

  中新社记者 耿军 王辛莉

  台北人说:“阳明山上名人多,名人故事装满车。”名人寓所遍布阳明山,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号是阎锡山故居所在。

  从十五岁就跟随阎锡山、今年七十七岁的张日明老人,如约在故居大门口迎候记者。“欢迎你们,咱们说话音调都一样,真亲切!”头戴草编凉帽的张先生说。

  张日明先生与阎锡山先生是山西同乡,随阎锡山到台湾任侍从警卫。他引领我们来到仅存拱形红砖残墙的废墟前,“阎先生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以‘行政院长’的身份,从成都乘飞机抵台湾的。最初居台北市内丽水街,一九五0年卸任后即搬到地处偏僻的这里。”张日明老人说:“当时我们是用一台卡车的发动机来发电。一九五四年这里才通电。最初盖了这五间石棉瓦的房子,按阎先生的要求,门窗都砌成家乡窑洞的形状。但是太闷热,北方人的阎先生受不了,我们又开挖山地、雕凿石块,盖起另一栋石屋。”

  石屋距废墟不远。屋门左侧石块砌就的墙身上镶嵌有一块石刻,颜色较浅,字迹不显。张先生拿一块布沾满水往石刻上一擦,字迹顿时清晰。上刻:“我到台湾因不耐炎热与暴风雨的侵袭,建茅屋于金山山麓。移居以来,想起内地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来。我问台湾同胞:‘台湾为什么没有窑洞?’他们说窑洞有三个缺点:一潮湿;二空气不流通;三怕地震。适于北方不适于台湾。这三个缺点经研究完全可补救:使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湿;开前后窗户就能使空气流通;至于防地震,窑洞与楼房性质一样,是看建筑上的设施如何,我遂动念建筑一所窑洞。台湾房屋,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长融合为一,为台湾同胞作试验。此窑洞命名为种能洞,因我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名之。 阎锡山 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兵农合一节志于金山茅屋中”。

  石屋很俭朴,每间十几平方米。居中一间现辟为灵堂,迎面墙上挂着孙中山题写的“博爱”,下方是阎锡山遗像,像前置放供桌,桌上摆有灵牌和两盏红色供灯,桌两侧整齐地码放有阎锡山著作《三百年的中国》(上、下册)、《世界大同》、《阎伯川先生要电录》、《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兵农合一选要》。“愿意看,就带走几本吧。”张伯伯诚恳地说。

  右侧依序为客厅、餐厅、厨房。客厅内的书柜、书桌及藤椅破旧,角落里有块“阎院长故居”的木匾。张伯伯指着地上几只塑胶箱说:“市文化局要把故居作为市级古迹保护,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整理遗物,造册装箱。那只藤椅是阎先生生前最后坐的。”

  餐厅的墙上有壁炉,“山上多雨,房子潮湿,常烧木炭。”张伯伯说:“厨师是从大陆带来的。阎先生饮食简单,爱吃面条、馒头,常吃的菜是红、白萝卜,山药,包心菜,白菜,豆腐和炒鸡蛋。每个月喝只鸡汤,鸡肉不吃。”

  左侧两间屋是卧室和客房,现存放装在大玻璃框内的蒋介石当年致祭时题写的“伯川先生千古,怆怀耆勋”,蒋经国题写的:“永念耆勋——伯川先生百龄诞辰纪念”。张伯伯说:“屋里太潮,字已发霉,天晴时我要拿到院子里晒。当年阎先生的孙女从美国回来就住客房。”

  庭园不大。“原来种有美国橙子,后被大雨冲走”,张伯伯回忆:“阎先生怕暑,每天在室外的时间不到两小时,早晨散步,下午六时以后才到室外。”

  张伯伯还引领我们来到几百米外的阎锡山墓地。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雕成一个三米多高的“中”字。圆形的墓丘饰以灰绿色的马赛克贴面,其间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个大字,“世界大同”的间隙处下方,又分别嵌有四个“中”字,取意于为:处事、为人、为政,都要“发于仁,归于中”。

  “墓地是阎先生自己选的。”张伯伯说:“当年这一带是金铜矿务局的土地,我们按每三千坪年租一百斤红薯的市价租下一片地。一九五四年夏天,阎先生散步时选中这块地,还说‘在这儿盖个草房房’。”

  张伯伯指着墓前的土坡愤愤地说:“原来种了六棵茶花,有人趁下雨偷挖走了。我请人砌了护坡砖墙,又有人偷走砖。现在的人心不古啊!”

  故居大门附近立有一块精美的金属牌,以中英两种文字介绍阎锡山及故居。张日明老人欣慰地说:“龙应台来过两次,李永萍任文化局长后也来过。她们对故居的修复保存很用心。”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