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谢振华:韶山要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11:47 红网

  2006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纪念日,省委书记张春贤亲临韶山考察时指出:“韶山的发展要高起点、新眼界来规划,韶山的建设要按‘大韶山、大景区、大旅游’的理念来谋划。”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韶山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其发展定位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作“长株潭后花园”,而要真真正正地融入到“长株潭一体化的肌体”,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是韶山城市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更好更快。

   一、韶山融入长株潭发展更好更快

  

  韶山的定位首先取决于长株潭的定位,前者是跟随后者而来的。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

十一五”计划重点扶持的全国七大城镇密集区之一,也是世界银行在华实施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计划的合作对象。这里是湖南省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传统产业有基础、支柱产业有优势、新兴产业有特色、高端产业有潜力,精华产业大多分布于此。2005年,三市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中部最大城市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爆发力的城市群。从区域的协调来说,韶山融入长株潭将从其分流出的部分资金、人才和市场中得益。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世界,惟有发达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才能引领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当初广东得益香港、昆山依靠上海,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经济的规律也同样告诉我们,针对韶山现状,选择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经济增长极,是使韶山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的最佳通道。

  二、韶山融入长株潭自身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建设,韶山基础设施已有质的飞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信息畅通、旅游业发达,目前正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上升期,融入长株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政治优势。作为伟人毛泽东的故乡,韶山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受到中央、省、市和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央“一号工程”、省“五个示范工程”和“共建韶山”部委共建活动的继续实施和深入开展,财政性投资将进一步加大,纵横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二是区域优势。国家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启动‘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加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韶山刚好处于这个经济圈的中心位置,“退可攻、进可守”,兵家必争。

  三是旅游优势。2006年来韶旅游人数达到300多万人次,其中不乏国家元首、企业精英、知名人土,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4%的数字递增,韶山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吸引力、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在被称为“眼球经济”的今天,这也为韶山融入长株潭增添了一枚份量不轻的法码。

  三、韶山要加快融入长株潭的步伐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等,给湖南提供了一系列发展机遇。韶山应当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不断加快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步伐。

  1、产业对接。融入长株潭城市群,首先就要加大产业对接的推进力度,产业对接不能取得进展,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就很难迈出关键性的步伐。目前三市的产业各有优势、差异性大,互补性强,有很广阔的合作空间。未来几年,他们都将主攻高新技术领域,按照市场规划运作,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强产品配套率,打造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这定将为周边县市提供大量的发展机会。韶山要真正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机会,在认真分析长株潭三市产业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寻求一条既能有效承接三市配套产业和转移产业,又能适合并有利于韶山发展的路子,争取成为它们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加工基地,通过为其“打工”而实现于它们“同行”。只有这样,韶山才能充分利用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自身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也只有这样,韶山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为推进韶山工业化进程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文化延伸。历史传承的湖湘文化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爱国主义传统;另一个就是敢为天下先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最好体现,而中央决定在韶山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则是对这一精神的最好肯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种“软实力”,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人心、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动力,在长株潭加快融城步伐、加速经济发展的今天,要真正将三市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尤其重要,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韶山精神、伟人文化”正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首选。作为伟人故乡,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精神正是毛主席留给韶山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最大效应地发挥它的作用,用好这个金字招牌,用活这笔无形资产,通过文化的延伸和渗透,为推进韶山经济发展,加快融入长株潭步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形象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内部环境是加快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外来投资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应该是从内到外的,要外树形象,首先就要内强素质。一般说来,一个地方的内部环境包括方方面面,而在其各个要素中,人员才是发展战略的确定者和战术的执行者,是地方最重要的资源。地方环境的好坏、规章制度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这个地方领导层决策的对错、执行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所辖地区人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根本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这一点对于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韶山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知名度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在吸引更多人关注韶山发展的同时,也对这片红色热土的环境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目前,韶山决策层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外提升形象,对内整治环境已成为其日常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但是要维护好韶山已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正做到从源头治理,仅靠几个领导干部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在加强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最大范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和“人人都是环境、个个都是形象”的浓厚氛围,让自觉维护身边环境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树立好韶山文明、和谐、进步的形象。

  四、韶山融入长株潭要不断提升实力

  

  “实力提升”是一个涉及经济实力、社会实力、可持续发展实力、民本实力的综合性概念。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一切以实力比高低、以实力论英雄。没有实力,想要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就是空话。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是当前我们在迸发活力、利用好韶山自身资源优势基础上应当牢牢把握的重点。对于韶山来说,提升实力,首先是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其次还要提升城市集散力。具体则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旅游立市,发挥旅游优势。韶山的发展优势在旅游。作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乡,韶山目前拥有故居、滴水洞、韶峰、清溪四大景区82个景点,年来韶游客已突破300万人次,是有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但从发展的情况看,韶山旅游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得到发挥,正视这个问题,从而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抓住中央“一号工程”和省“五个示范工程”等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设施建设,整治市场秩序,巩固红色旅游龙头地位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不断探索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深入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延伸产业链条,坚持“红绿”结合,发展复合型旅游,逐步实现从单一瞻仰型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政务会展相结合的转变,使旅游真正成为韶山形象的窗口、对外的名片、产业的主导。

   2、工业强市,培育新型工业。韶山的发展潜力在工业。目前,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地方发达与落后、强大或弱小的基本标志,推进工业化进程是韶山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选择,也是韶山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韶山工业目前才刚刚起步,“低小散”等暴露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被克服,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不断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择适合韶山市情的工业化模式,不断加快结构转换步伐。现阶段韶山要重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汇全市之财、全力支持永泉科技园做大做强,以加快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的联合、分工、协作,规范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产生聚集效应,使之成为韶山工业发展的主阵地,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3、生态靓市,打造精品城市。韶山的发展形象在城市。作为首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韶山的对外形象十分重要。同样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拉框架、提档次、优环境、强功能”是不断提升韶山城市集散力的总体要求,也是韶山提高品位,倾力打造精品城市,建设最佳投资环境的突破口。今后,韶山要按照“东城西景”的空间布局和“净化景区、繁荣城区、发展园区”的建设思路,通过加快实施一批事关韶山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通过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洼地”效应,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力;通过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城在景中、园在城中、绿在窗前”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4、农业稳市,扶持农业发展。韶山的发展基础在农业。韶山总人口不过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8万,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到2/3还多的地方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韶山要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实现工业、旅游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思路来抓农业,把农产品种植作为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连接点,把农产品加工作为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改造传统农业,打造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培育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5、开放活市,带动产业发展。韶山的发展活力在开放。“领袖故里”和“主席家乡人”的品牌效应,带给韶山较高的知名度。20多年来,韶山对外开放成就有目共睹,但从吸引外资入驻、加快科技进步等方面来看,韶山的“知名度”离“大韶山”建设的期望还有差距。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韶山一定要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富”的意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实施全民招商战略,延伸网络、扩大力量,通过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为韶山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吸纳更多外部要素资源。企业要把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多元投入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更加自觉地走出去,引进来,要主动与大企业、大财团和上市公司对接,不怕让别人参股、控股,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在招商引资中作大作强作精。

稿源:红网 作者:谢振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