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人才,穿什么衣服都是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02:07 新京报

  ■ 议论风生

  北大校长许智宏日前在参加毕业生晚会上观看18款由学生设计的中华学位服后,称考虑将汉服定为北大学位服,有业内专家认为推广民族性的学位服很有必要。(7月11日《青年参考》)。

  学位本身就是舶来品。学位的神圣,与衣服有什么相干,如果是人才,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人才。

  我想不通,拿着外国人发明的学位,穿着汉服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味追求民族自豪感,不如干脆外国的学位也不要了,干脆我们就叫老祖宗的那一套,分别为“太学士”“翰林学士”“太子太傅”算了。其实,学位及学位服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已经发展成一种技术规范,成为一种超越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符号了,实在没有必要各搞一套。

  我们往往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也不要忘记,“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若总是想着用民族的方式来改造世界的,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变相的“中体西用”的做法,其实质仍然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胸襟认为,“拿来”的东西,即使不加以改造也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分,正如我们吃的玉米、西红柿一样,不必盛在中国瓷器里。

  北大应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更加提高自己学位的含金量。今年高考很多尖子生被香港大学录取,而不是被北大、清华录取,这些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的文凭在国外特别是英美国家得到更多的承认。

  传承文化,我们不必在拿到学位前先穿上汉服。

  □邹云翔(江苏 检察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