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兴城计划箭在弦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10:10 南方日报

  南方科技大学即将进入前期规划

  高教兴城计划箭在弦上

  每年的六七八月,是高考放榜和录取的时间,各大高校争夺尖子生的拉锯战也由此上演。历年来,不少高考状元在北京与香港之间的高校做出艰难决择,相形之下,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多少显得有些落寞与尴尬。从深圳大学成立至今20余年,深圳的综合性大学仍然只有这么一所,孤军奋战的深圳大学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快发展深圳高等教育迫在眉睫。

  深圳高等教育相对滞后

  深圳大学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放眼全省、全国,就不能不看到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规模不够、门类不全、水平不高的差距,与深圳经济强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据深圳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的招生计划表,深圳大学今年在全省招5084人,其中深圳2000人。而今年深圳参加普通高考人数为24232人,考生比去年增加2000人。深圳屈指可数的高等院校让许多深圳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外省市的高等院校。尽管不少深圳家长希望孩子留在身边读大学,但由于深圳仅有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等院校,只能把孩子送到外地就学。

  深圳大学于1983年成立,当年建校,当年招生,被邓小平称为“深圳速度”。成立时仅有216名学生,历经20多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在校人数已逾2万人,成为拥有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设有52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的综合性大学。

  不少人认为,深圳高等教育在短短20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尤其是最近的5年,大学城被引进,深圳大学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放眼全省、全国,就不能不看到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规模不够、门类不全、水平不高的差距,与深圳经济强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祥云对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表示认同。张祥云表示,从数据上看,深圳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中很可能要排在50名之外。然而,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成因也值得分析和探讨。首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不同,一所大学需要办学历史文化传统的长时期积淀。其次,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借助特殊的政策优势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但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并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没能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区。与经济相比,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显得滞后。

  建研究性大学促产业发展

  目前深圳研究机构、大学严重不足,如果能新办几所大学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大学将对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

  深圳大学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袁易明认为,深圳的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开始转型,工业产值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但深圳产业结构仍然以工业为主,以工业发展带动、推动服务业发展。在工业结构内部,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但深圳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IT产业,高科技产业应培养和发展新的产业。深圳的高科技研发相对薄弱,在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上要狠下功夫。

  由此,今年3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着力引进建设芯片、TFT等核心重大项目,实现通信、数字视听、软件、新型储能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从模仿加工到研发制造的转变。

  作为一个缺乏土地、水等资源的城市,深圳确立了走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已被确定为深圳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圳需要有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新科技的基础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产业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90%以上的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成果都是在企业,而基础研发薄弱。过去二十多年,政府对发展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扶持力度大,但企业逐利性质决定其无法将技术成果向社会溢出,对于学术和人才的社会沉淀功能也无法与公益性学术机构相比拟。

  袁易明表示,由于目前深圳研究机构、大学严重不足,如果能新办几所大学特别是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大学将对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如正在筹备的南方科大是研究性的大学,可为高科技发展提供技术储备,通过高科技发展带动城市发展。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高科技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从而实现深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创新型城市。

  深圳亟需人才“蓄水池”

  目前深圳缺乏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专业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本,如果这种情况不能缓解,将无法满足深圳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

  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深圳已经确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但近年来,人才难以为继的危机凸现。

  深圳市人事局透露,目前深圳缺乏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专业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本,如果这种情况不能缓解,将无法满足深圳产业纵深发展的需要。2006年深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仅1265人,占总量的2.28%,绝对数量、比例均偏低。据统计显示,深圳每万人中仅有高层次专业人才0.59位,而苏州是1.01位,江苏是1.45位,成都是6.66位,上海高达7.49位。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深圳处于明显劣势。

  据介绍,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深圳的公益性科研和学术机构数量少,且质量不高,目前的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对比国内外发达城市的经验,研究型大学以及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院所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区域创新体系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主要载体之一。深圳当初花很大力气引进的5位院士之一的姚院士,从2005年起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广州。深圳吸引人才向心力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

  而企业对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情况也感受强烈。市物流行业协会表示,长三角地区对物流人才的吸引远大于深圳,深圳物流人才向长三角流动现象普遍。中兴通讯公司也反映,统计显示公司有70%—80%的研发人员倾向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的研发中心工作,该公司只好采取硬性调配的方式以保证深圳研发中心的需要。但近年来高层次人才不愿到深圳工作,中兴只好把高新技术的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西安等地。企业研发中心的外移,长此以往将造成深圳本土人才外流,科技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还有统计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深圳每年接收的应届毕业生总数逐年增加,但其中博士生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2001年,接收总人数18752人,博士生177人,占0.94%;2005年的接收总人数为33600人,博士生176人,仅占0.52%。

  发挥特区精神跨越式发展

  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特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采取超常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探出新路。

  面对深圳人才竞争优势的逐渐丧失,社会各界要求深圳自造人才、加快发展深圳高等教育的呼声十分强烈。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宝泉表示,作为20多岁的年轻城市,深圳市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建了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大学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但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深圳高等教育结构的一个突出矛盾。深圳需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尽快形成有相当规模的、高水平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

  深圳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在坚持统筹发展教育的前提下,新办一两所大学。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正式启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

  张宝泉认为,深圳高等教育不仅要为产业发展服务,更要引领产业发展。这迫使深圳高等教育不能走常规老路,要跨越式发展,通过借鉴经济特区跨越式发展经济的经验,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特区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采取超常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探出新路。

  对此,有专家指出,深圳新办大学要在短期内达到高水平,面临诸多困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中国高等教育依然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成分。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一所本科院校要成为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院校需要走近20年的道路,深圳大学就是在去年拿到博士点。因此深圳在体制上加以创新,才有可能追赶高等教育发达的一些城市。如果国家在这个政策上对深圳新办大学不能有所调整的话,要像香港科大那样在短期内办成一所名校有些困难。此外,深圳目前在吸引高素质师资力量上优势不足,相比国内其它高等教育发达城市,深圳高校的教师待遇与教学科研的条件优势已明显下降。

  南方科技大学初探

  大学的选址将同时进行,方案敲定后马上进入前期规划。预计在明年年内进入前期准备建设工作,大学的正式运作将在两三年内实现。

  张宝泉透露,南方科大将以本科为起点,力求通过与高水平学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在短期内办成研究型大学。南方科大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求对现有办学模式有所突破,具体措施将随着筹建工作的深入不断细化。在学科建设上要有超越传统的思路,以密切结合深圳支柱产业的理工类为主,新型学科、边缘学科也将纳入其中,逐步完善人文、社会等学科,最终发展成综合性大学。

  在师资聘用方面,将在国际上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通过不断优化吸引人才政策与配套,为人才落户深圳创造条件,形成“引进来,留得住,养得起,用得好”的一整套机制,尤其要在养人才、用人才上下功夫。

  据了解,市教育局从2005年开始研究制定新办大学的方案,并在去年研究提出了几种方案,也考虑过引进民间资金办学,但深圳的实际情况要求尽快建设新大学,经比较论证,目前启动建设的新大学还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投入。

  目前南方科大已成立由市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市主管领导组成的筹备组。筹备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后,争取聘请国内高层次专家认证,最后敲定方案。大学的选址将同时进行,方案敲定后马上进入前期规划。预计在明年年内进入前期准备建设工作,大学的正式运作将在两三年内实现。

  为此,记者来到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组办公室了解情况。记者来到位于市民中心的筹建工作组办公室时,筹备组负责人梁北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正在北京奔走。据了解,由于新建大学将采用新模式和新机制,有些方面不适应国家现有的一些教育政策,因此梁副院长到中央相关部门对筹备方案进行认证,目前办学方案仍在筹备之中。

  据了解,新办大学筹备方案已于两年前初步形成,今年两会许宗衡市长正式将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备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后,5月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筹建工作组办公室具体推进筹建工作。据透露,深圳计划在10年至15年之内,将南方科大建立成为一所创新型综合性名牌大学。招生规模在1万人左右,力求达到1.5万人,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设置为1∶1。

  众议

  深圳将新办一所大学的计划写入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让所有关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人眼前为之一亮。随即有许多网友就此展开探讨,在国内主要网络论坛上引发热潮。

  创办一流大学正当其时

  samwozt:从报道来看,新办大学应该是有“深圳特色”的“快餐型”大学了……深圳高校的硬件不错,但软件太欠缺了,关键是缺少真正想做学问的人!

  一剑书生:实际上,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和潜力最主要在于基础研究的竞争力,从发达国家可见一斑,深圳也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加快筹建研究性大学,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扩充教育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以创办一流大学为定位目标的南方科技大学可谓正当其时,也是迫切要求。

  trehalose:基础研究的知识创新成果是无国界的,可以为人类所共享,而且在现代是极其容易传播和获取的。相反,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成果往往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而得到保护,是独占性的,自己不开发,别人不会给你,反过来别人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竞争中会对你造成约束。因此,需要一大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人才,吸取人类最新知识创新成果,结合深圳企业的需要,开发出技术创新成果,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力争示范中国高校变革

  hhh82:这是我今年最关心的深圳事了,其次是地铁。但愿会办成能体现深圳这个城市的性格的学校,也希望这个学校的各系能结合深圳的强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合作办学(和华为、中兴进行通信电子计算机合作等),当然更希望这个学校能摆脱目前中国政府办学的模式,成为中国高校变革的模范,也成为深圳创新的另一个标本。

  :中国的高校布局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深圳要在短时间实现突破,就不能走国内办学的老路子。从校长选拔开始就要有一套和现代高等教育接轨的体制。千万不要把新学校又搞成靠吃财政饭养的一群庸才聚集地。

  岭南园林:从世界角度看,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数都是经历了百年以上的洗礼和沉淀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尤其是中国高校今日已经有1200所以上的现实状况,深圳新办大学一定要在办学特色和教育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才能和现在的国内一流名校形成竞争。

  hayat:办学的主导思想重要过硬件投入。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张谰时代的川大:唯才是举,百家争鸣。大师唯学唯理唯德,不唯上不唯权不唯财。希望能吸引海外特别是北美、欧洲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到南方科技大学任教,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使南方科大站在巨人的肩上启航。

  访谈

  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

  “深圳不能照搬香港经验”

  嘉宾:

  吴家玮(第一位担任美国大学校长的华人,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在任12年间将香港科大办成世界知名的大学。10年前他开始推动深圳兴办高校,倡议深圳新办大学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是具有若干世界一流专业的研究型大学。)

  记者:深圳目前提出要建设一两所新的大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家玮:深圳的发展不能单靠一所大学,深圳目前有一千多万人口,一所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香港680万人口有8所大学;上海人口是香港的两倍,应该有16所大学,但实际上有三四十所;台湾人口是香港的三倍,有一百多所大学。

  虽然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开在深圳办研究院分院,没有本科生的大学就没有大学的味道。虚拟大学的想法不错,但办公室毕竟不是大学。单靠从内地引进人才是不行的,人才今天能来明天也能走,因为二线城市已经很旺。

  记者:您觉得深圳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吴家玮:深圳新办“巨无霸”式的大学毫无意义,应该把社会给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深圳提出新办南方科大很有道理,深圳的经济依赖高新科技产业,深圳的高科技现在越做越大,能否越做越新、越做越尖呢?要与其它城市、其它国家竞争,科技创新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要大学培养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有学术研究做出突破性的成果,这都是研究型大学产出的。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文化,世界没有一个高科技中心不是文化中心的。没有文化氛围,科技大学也办不好。

  而且深圳办一所还不够,要办好几所不同性质的大学。深圳不是应该办哪一所,也不可能一下办很多所。新办大学如何定位,是综合型还是研究型,最好有个蓝图,规划在未来几十年内办多少所。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滞后,不能一步一步来,步子要大一些。到2020年,假如深圳能办两所大学就不错了,但是到时人口增加还是不够用。

  记者:深圳筹办南方科大,您有什么建议?

  吴家玮:大学的灵魂不是大楼,而是大师。人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现在内地有一些大学有歪风邪气,忙着包装、办分校、卖招牌,拼命建校园,师资队伍不好,教员待遇太低。深圳要办新大学,需要最好的教授,人才不能一点一点培养。深圳一开始不能单靠自己,可与香港的大学合作,与北大、清华、哈工大、南开合作,也与国内外大学在不同的专业与好的学校挂钩。

  记者:南方科大可以向香港科大借鉴什么?

  吴家玮:香港科技大学创办时有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假如不是1997年香港回归,我们这批人都不会回来(香港)的。深圳也有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又不是香港,又是最像香港的一个城市。深港的教育体制不同,不能要求中国为新大学就把体制改掉,但是将来可能会做的一些改革可以在新大学试点。深圳要与香港接轨,而不是照搬。

  撰文 本报记者 罗莎

  摄影 本报记者 丁玎

  实习生 岳小灵

  图:

  深圳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虚拟大学园区对深圳科技产业贡献颇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