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忧患才能致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5日07:29 解放日报

  

唯忧患才能致远

  2007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强调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一次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最新的一次则是6月底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忧患,发愁担心的意思。忧患意识,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对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自觉关注和情感表现。忧患意识的增强,能够引导人们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清前进中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在顺境中把握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科学判断当前的形势,准确预测今后的趋势,有效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划性。

  “天下事,成于惧败于忽。”增强忧患意识,明察面临的困难,明白自身的差距,明确自己的责任,就能使人们不放纵,不堕落,不懈怠,不断自我加压、奋发进取,解忧于端倪,防患于未然,消祸于初起。

  从古代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贾谊“上书忧汉室”、诸葛亮“夙夜忧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到近代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仁人志士们无一不忧国忧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多难兴邦,逸豫亡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古训更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精辟概括。

  增强忧患意识,道理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难。承平盛世,人们多为柴米之事所扰,为人情得失所缠,在繁絮琐事的困扰牵扯中容易心生麻痹,疏忽大意。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增强忧患意识需要真正把党、国家和人民挂在心上、记在脑中,忘不得、放不下、思得深。这就不仅需要具备深切的责任意识,更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忧患意识既是应当具备和增强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更是需要锤炼和提高的一种能力、一种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呢?在事业上树立远大追求,对人民培养深厚感情无疑是基础。理想是人们前进的方向和行为的动力。一个人志存高远,就不会安于现状,高枕无忧,而是充满忧患,努力向上。“此处乐,不思蜀”的刘禅、“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歌女,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自然缺乏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生理想,必然要保持忧患意识。此外,忧患意识还来源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越深厚,忧患意识就越强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把国家的利益奉为圭臬,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怎能不忧不患呢?

  唯忧患才能致远。事实上,只有具有全局的思维方法,才会有忧患意识。一个人观察形势、思考问题,没有全局的视野和整体的观念,就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联系地识事物,就很难理解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也就难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还离不开历史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只有具备历史的视野和发展的观念,才能搞清楚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理解当前工作的发展进程,在成绩中看到不足,在发展中看到问题,安中见危、平中见险,进而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