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新式教育激荡着少年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0:21 红网

  深圳卫视从7月7日起播出首部“红色青春励志剧”《恰同学少年》,一周以来引起广大观众关注,掀起一股“红色旋风”。该剧演绎伟人的青春岁月,使“振兴中华”的主题潜移默化地流淌在当代年轻人的血液之中,同时也启迪大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7月12日《深圳商报》)

  该剧展现了20世纪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看该剧的视角也自然而然的转向了教育。引起我兴趣的不仅是该剧讴歌了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大批优秀青年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也不仅是该剧追求的是“青春偶像剧”的套路,使得该片从人物到剧情都十分好看,这些当然是吸引人的;但我更关注的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在思想比较保守、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湖南,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师范学校,这所学校竟然培养出了一大批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蔡和森、萧子升、蔡畅、杨开惠等等,更培养出了新中国的开创者、一代伟人毛泽东。

  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这么一大批杰出人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回答是明确的:是新式教育。何谓新式教育?按我的理解新式教育是个性解放的教育,是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是思想解放的教育,是实行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总之,新式教育就是挣脱各种束缚、让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教育,新式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新式教育是需要思想超前、胸怀宽广、视野阔大的人来推动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少年们,幸运的遇到了这样一位好校长,他就是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孔昭绥,孔出任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学校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硬件,而是软件,是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思想超前的好校长,才吸引了一大批好老师,也才吸引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青年俊才。

  在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白衣胜雪的青年们齐聚在校旗下,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开始了五年的相对漫长的师范生涯。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也很快引起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注意,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但正因为毛泽东才气逼人,他的锋芒个性不能不与保守人物相冲突。如他过于峥嵘的个性与严重的偏科现象也使他一再触犯校规,在对待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偏科行为引发的教师争执中,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好一个尊重其个性!为了一个“特殊学生”,校长竟然放手让其发展、任其自由成长。这是多么阔大的胸襟与气魄!什么叫新式教育?这就是新式教育。这样的自由发展的环境我们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看见过,我们在西南联大非常时期看见过。但遗憾的是,这样一种自由发展的环境对于莘莘学子是太少太少了。长沙第一师范有这样的校长、有这样的环境是青年毛泽东之幸、是中国革命之幸、是中国之幸!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孔校长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也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一师上下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时代。这是一群多么潮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啊,他们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正是这样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为他今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学养基础。

  新式教育是与旧式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是所谓“传统教育”,这个教育的基本表现是师道尊严、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等等,这种教育的实质是压制人、束缚人。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一概坚决否定,五四运动的先驱者无一不是强烈抨击传统教育,反对旧式教育。从陈独秀、胡适到蔡元培、鲁迅等,都一律主张新式教育,主张“打倒孔家店”,今天看来,虽然这种态度也许过于激进,但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它的历史价值的。

  联系到解放后毛泽东五六十年代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批判,主张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讲授要少而精,要启发式,要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身体健康,甚至到后来完全取消高考等等。毛泽东一直以来,以激进的、不妥协的姿态激烈批判乃至完全否定传统教育。毛泽东晚年虽然犯了错误,但现在看来,他的一些教育主张基本是与现代教育的理念合拍的。他的教育理念是来源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长沙第一师范时代。

  热衷于搞应试教育的衮衮诸公们,都去看一下《恰同学少年》吧,也许,从中可以得到一些素质教育的启蒙。

稿源:红网 作者:徐晓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