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顺民意”与“出政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0:22 红网

  不久前,一位朋友对我说,某镇领导“新官上任”,准备在全镇群众中集点资,按较高标准扩街修路,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三把火”。不料,却遭到群众的反对,原因是相当一部分群众还不富裕,还不具备集资扩街修路的条件。此后,该领导没有强行为之,而是果断顺应民意取消了计划。虽然领导的计划没有实施,却得到了群众好评。

  自古以来,为政者都希望能取得政绩,赢得民心,获得好名,这是人之常情。否则,当了官不想干事、不干成事,那还算是什么“领导”?为政者争创政绩的心情可以理解,积极性应该保护,关键问题是要创建什么政绩和怎样创建政绩。

  几年前,鄂西北一个平原县为了发展经济,县领导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号召全县人民在良田里种苹果。当时,有人质疑,“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苹果南移数百公里,还能保持原有特色吗?有专家经过论证,也提出反对意见,可是县领导一意孤行,群众被迫毁粮种树,于是该县207国道沿线地段成了“苹果走廊”。三年后,20万亩苹果树长大成林,却不见开花结果。领导称“交了学费”,群众边骂娘边刨树。一个人的“政绩”成了十几万农民的包袱。

  《人民日报》曾报道,“草帽书记”黄成模,上任伊始,就根据民意,将昔日半拉子的形象工程“九龙广场”、“九龙塔”改建成造福群众的生态林工程。当时有人曾善意劝他,“砍这个工程会得罪一些人,影响班子团结。”但黄书记说:“一个县级市,2万多农民还没脱贫,耗资7000多万元搞这样的工程,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实惠?搞这样的形象工程已经对不起全市人民,现在我考虑的是农民的肚子,不是领导的面子”。砍掉“面子工程”的东方市政府,不仅没有丢了面子,反而使人民群众与政府心贴得更紧了。

  一边是优先考虑农民的肚子,一边是只注重政府的面子。两者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是否尊重民意。优先考虑农民肚子者,一事当前,想到的是人民群众,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注重个人面子者,往往把出政绩当成赚取政治资本的筹码,根本不去管群众需要不需要,客观条件具备不具备,往往做足了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繁荣发展的官样文章,甚至会弄出一些令群众深恶痛绝的事来,导致“面子”净失。

  民意,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社会基础,又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为政之要,重在利民。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事实上,领导干部政绩的分量轻重、质量如何,“受益主体”的真实感受最清楚。因此,领导干部要出政绩,唯一的途径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知民情,晓民意,要经常问问群众怎幺想,听听群众怎幺说,在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正确决策,稳妥实施。如此,才有可能把政绩体现到群众的需要上,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惟有如此,才可能实现出政绩和顺民意的统一。

稿源:红网 作者:杨明生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