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亿 助推成都鞋业“一都两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4:24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在成都鞋业产业“一都两园”统筹发展战略指导下,武侯制鞋企业将大规模地迁往崇州、金堂,而武侯鞋都定位为全市制鞋产业的高端和核心区域,形成“五中心一基地”格局,即: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品牌生产基地。昨日,武侯鞋业企业向崇州、金堂转移推进会在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企业基地召开。会议现场就有170余家武侯鞋业企业与崇州、金堂鞋业工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艾民儿、卡美多等知名鞋业企业。

   武侯崇州金堂 合力打造“一都两园”

  以“一都两园”为主要载体,继续突出女鞋特色,发展壮大男鞋、运动鞋等产品,到2015年前,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国内制鞋业重要的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年生产能力达5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带动成都及周边96万人就业——这是我市刚刚出台的《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制鞋产业中期发展目标。

  “促进武侯鞋业向崇州、金堂转移是推进我市工业新跨越的重要举措。”市经委副主任刘志聪在武侯鞋业企业向崇州、金堂转移推进会上表示,市经委将对迁移企业实施贷款贴息和资金补助支持。与此同时,武侯、崇州、金堂三地都各自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以武侯为都、为中心,以崇州、金堂为生产基地的鞋业产业“一都两园”规模显现。

  据武侯区鞋都管委会书记曾锦戈介绍,该区将投入2.5亿元用于鼓励和补赔偿鞋业企业搬迁,而搬迁到崇州、金堂两地的鞋业企业实现的工业产值和税收全部留在当地,武侯区一分不要。崇州则针对转移过去的很多制鞋企业属中小企业的实际,将在制鞋工业园内专门修建中小型企业孵化区,以租或售提供给企业作为生产厂房,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为保障转移企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崇州还投入了9000多万元兴建道路、雨污管道等,加强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专门建立“联合会审机制”,以提高政府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方便。金堂县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给予转移企业优惠政策;在企业注册登记、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开放融资绿色通道,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以吸引企业入驻;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载体。同时,金堂县委、县政府还对鞋业企业承诺,加大制鞋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至2010年,每年投入1.5亿元。

  武侯、崇州、金堂三地的统筹合力推动,加速了武侯鞋业企业的转移,形成了成都鞋业产业统筹发展的良性格局。

  转移提档升级 做大做强成都鞋业

  “金堂县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制鞋熟练工都有强烈的回乡愿望,这使我们在金堂的新基地发展十分顺利。”第一家入驻金堂制鞋工业园及第一家开工建设的制鞋企业——成都仙美妮鞋业公司宋超总经理向记者介绍,正是有了政府的关心和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再加上金堂本身所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企业对转移到金堂发展很有信心。“我们在淮口镇设立了一个招工报名点,半天时间就有3000多人填写了报名表。”

  据悉,今年3月,仙美妮鞋业在金堂的新厂就已开工建设,目前,其在金堂工业园的新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预计年产值1亿元,新厂建成投产后年生产量将达150万双,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通过转移,企业扩大了规模,实现了提档升级。

  武侯鞋业企业向两基地转移,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的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陆续回乡。鞋业企业的提质放量、大量劳动力资源的“回乡”,为成都鞋业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武侯鞋都致力于打造全市制鞋产业高端体系的同时,崇州制鞋工业园被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鞋面革及鞋材生产基地,鞋材交易市场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金堂制鞋工业园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及鞋材生产基地、鞋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和鞋材交易市场。按照规划,到2010年,基本完成武侯鞋都、崇州园区(一期10000亩)、金堂园区(一期7500亩)的建设和招商。制鞋业年产2.4亿双,总产值达490亿元,解决55.4万人就业。

  “鞋业产业布局调整,将促进成都鞋业产业‘千亿百万工程’(1000亿产值、100万人就业)成为现实。”业内人士认为,“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使鞋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到坚强的产业支撑作用。

  张瑞琴 贺莉莎本报记者赵一

爱问(iAsk.com)